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五百二十四章 時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二十四章 時機 (2 / 2)

對於宇文溫來說,這就是一石二鳥的手段,一來向國內引入年輕女性,解決“支邊青年”的婚姻問題,二來釜底抽薪,讓百濟、新羅乃至高句麗損失大量年輕女性,進而影響國內人口增長速度。

雖然東海婢的來源都是各國窮苦女子,其國內貴族、豪族們不會缺女人,但年輕女性的大量流失,會讓普通百姓的成婚率下降,每年的新生兒減少,持續個二三十年,負面效果就出來了:

作為國家稅基(實物稅、勞役)的普通平民,其總人數增長緩慢,意味著國力的增長放慢,若國家連年征戰導致大量青壯損失,想要恢復人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連年征戰,國內百姓苦不堪言,許多農民紛紛破產,要麼淪為佃農,要麼賣身為奴,而賣女兒當“東海婢”,就成了許多人家的無奈選擇。

隨著大量年輕女性的流失,越來越多的貧窮青年找不到老婆,又面臨越來越嚴酷的壓迫和剝削,於是偷渡之風愈演愈烈。

這就是宇文溫的渾水摸魚之策,挑動半島三國混戰,但三國之中任何一國卻無法突破僵局,就這麼幹耗著,然後他偷偷在後面挖牆腳,用經濟手段導致各國人口流失。

雖然這樣做的效果有限,但終歸是有效果的,三國混戰,只會越來越虛弱,與此同時周國和三國做買賣賺錢,抓緊時間開發遼東,讓遼東地區的實力快速增長。

此消彼長之下,徹底解決高句麗乃的時機就會漸漸成熟。

。。。。。。

撫順城內,權做行宮的驛館裡,燕王宇文維翰向父親宇文溫彙報此次東巡鴨綠水的情況,夏初,他作為觀察使抵達遼東之東的鴨綠水流域,巡視各地駐軍和定居點,聽取軍民的心聲,如今匯總後上呈御覽。

“父親,因為有了火輪船,還有各地的支援,鴨綠水一線的要塞、城池,日子都過得不錯,軍屯、商屯都發展起來了,許多地方已經開始自給自足。”

“鴨綠水的修船場已經投入使用,藉助中原送來的備件,能夠對各類火輪船進行大修,如此一來,可以確保鴨綠水航運,支撐起鴨綠水炮船隊,隨時支援沿岸堡壘,對來犯之敵進行反擊。”

“鴨綠水南岸,軍屯、商屯也做得有聲有色,官軍的前沿堡壘群已成體系,即便高句麗騎兵襲擾,也很難滲透官軍的數道防線。”

“再過得數年,鴨綠水南岸各堡壘就能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朝廷的負擔減輕,待得遼東真正發展起來,靠著就近轉運遼東糧草,足以支撐朝廷收復並控制漢四郡故地。”

漢四郡故地,只要朝廷有能力,那就必須收復,這是宇文溫的信念,也是他不斷向兒子們灌輸的信念,實行起來卻要講究策略。

收復漢四郡,就得把高句麗乃至百濟滅掉,這在軍事上不算難,因為原本歷史裡,唐朝就做到了這一點。

問題是馬上打江山,不能馬上治江山,軍事上雖然收復了漢四郡,但要守住漢四郡故地,卻不能一味靠打仗。

唐朝收復漢四郡,還設州縣、安東都督府進行直接統治,結果呢?

朝廷財力無法支撐大量駐軍駐守半島,加上西面要對突厥、吐蕃用兵,迫使唐廷將軍隊主力投入西線,於是新羅開始搞事。

趁著唐軍主力回國,挑唆高句麗、百濟遺民造反,趁著唐軍平叛自顧不暇之際,直接派兵襲擾唐境。

等到唐軍主力東進,新羅趕緊收縮兵力,然後遣使求和。

一來二往,唐廷承受不了反覆調兵東進平叛、退敵的開銷,只能漸漸收縮國境,以至於新羅最後奸計得逞,將鴨綠水以南高句麗、百濟故地悉數收入囊中。

唐朝辛辛苦苦幹掉高句麗、百濟,結果到頭來好處全給新羅拿去了。

宇文溫可不想重蹈如此覆轍,他覺得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不留任何後患。

他放下手中資料,問兒子:“大郎,依你之見,時機到了麼?”

宇文維翰答道:“父親,時機未到,最好再等上數年。”

“哦?為何?”

“父親,遼東開發歷時近八年,好不容易開啟局面,越來越多的中原百姓開始闖遼東,如果東征戰事起,恐怕百姓會有疑慮,擔心到了遼東後被官府徵發隨軍出征,於是紛紛打消念頭,若真如此,那可不好。”

“滅高句麗之後,百濟必然敵意大增,所以皇朝遲早要滅百濟,如此一來必然連年用兵,若等中原的電報線路鋪設完畢,直達鴨綠水畔,屆時官軍水、陸並進,協同作戰,如虎添翼。”

“其次,北司如今正張羅著‘東海婢’買賣,還變著法子鼓勵百濟、新羅乃至高句麗國內貧苦青壯偷渡,此事初見成效,但要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時間。”

“那些偷渡耽羅乃至中原的三國貧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籠絡、加以培養、利用,將來官軍橫掃半島,他們就是最好的通事、嚮導和協從軍。”

“將來朝廷在漢四郡故地設州縣,委任這些人坐鎮地方,他們必然害怕三國舊貴族、豪族反撲,所以會相對忠於朝廷忠誠。”

“但培養協從軍也需要時間,而時間在皇朝這邊,所以孩兒以為,滅高句麗的時機從總體而言還不成熟,朝廷不用急。”

兒子所說,正符宇文溫心意,他知道周國的國力日新月異,所以對於完全收復漢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

漢四郡故地不僅要收復,還要能夠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遲早被迫“吐”出來。

李唐滅高句麗、百濟,赫赫武功之後,卻是渤海國出現、新羅漁翁得利,這又是何苦來哉?

前車之鑑,絕不能重蹈覆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