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溫當然知道後世聞名的波斯灣石油,雖然這個時代沒有開採海上石油的技術,但泰西封所處的“海灣地區”,地表下就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而周國商人在波斯,也聽說泰西封周邊地區(尤其沿海地區),自古就有“黑泉”,冒出來的黑水十分粘稠,用火可以點燃,所以可以當做燈油。
這種粘稠的黑水,就是中原所稱石油。
王世充及同僚在泰西封期間,說服波斯國君主庫薩和,派出軍隊跟隨周國技術人員,在沿海地區到處“打井”。
打井用的裝置,當然是從中原帶去的,結果卻是殺雞用牛刀:在沿海地區打井,不用打太深,甚至只靠當地的打井技術,就打出了油井。
耗時半年,打出第一口油井,然後接下來不到三個月,打出了十幾口油井。
這些油井不深,打中“油脈”後,石油就不斷往外湧,甚至“噴”出來。
對此,波斯國君臣並無任何歡喜之情,因為這些“黑水”對他們來說,不過是燈油罷了。
燒起來還帶著臭味,上不了檔次,還不如燒摻著香料的蠟燭。
然而,當波斯君臣聽了周國使節對於石油的報價後,驚得嘴巴都合不攏:周國願意以絲綢、瓷器、茶葉、紙張以及各類手工業製品,換這些石油。
這意味著,波斯國什麼都不用作,只需要製作大量木桶,將各油井流來的石油接滿、封好,就能靠著這些石油從周國那邊換取各類商品。
天底下能有如此好事?
當然有,因為石油很值錢,以前被人看不起,無非是人們不知道石油的價值罷了。
石油,可以透過分餾技術,分餾出蠟油、潤滑油和精火油等分餾物。
跟隨周國使節團抵達泰西封的技術人員,用帶去的裝置和技術,向波斯君臣展示“神通”,透過簡單的分餾,將黑乎乎的石油“變廢為寶”,提取出蠟、潤滑油,以及高品質的精火油。
這些分餾產品,都可以作為商品換錢,而周國,急需這種商品。
這些石油製品不一定要萬里迢迢運回中原,南洋貿易公司收貨後,可以就近銷往天竺、南洋各國,其利潤足以讓人眩暈。
與此同時,波斯國內也需要這樣的製品,因為其國教祆教,又稱“拜火教”,對於祭壇上永恆不滅的“聖火”,幾近於痴狂。
有了石油分餾出來的精火油,波斯國內各地大小祭壇就能輕易實現聖火長明不滅,而百姓對於照明的需求,決定了蠟燭、精火油的銷路不會差。
所以,出油的一口口油井,就是噴錢的“錢井”,有了這樣的“錢井”,不用打仗就能做到財源滾滾來,波斯君臣被如此明亮的“錢途”整得心花怒放。
於是,波斯君臣對於和周國開展新形式的貿易合作充滿信心,對於宿敵羅馬國也寬容起來。
周國(南洋貿易公司)和波斯朝廷“合作”,周國出技術,波斯出人力物力,建設幾個煉油工場,將石油“分餾”,生產蠟燭、潤滑油、精火油等產品,一起發財。
其產品,一部分當做錢,用於購買周國(南洋貿易公司)船隊運來的商品,一部分外銷其他國家,營業收入,由雙方按約定比例“分成”。
因為這些油井的出油量驚人,而周國的需求量也大得驚人,所以,周國使團和波斯朝廷簽訂的貿易協議(為期十年)裡,僅第一年給波斯朝廷帶來的貿易收益,就至少是其歲入的八成。
王世充說到這裡,拿出幾張素描圖,恭敬地呈上:“陛下,這是此次波斯國第一口油井的遠景素描圖,還有兩國貿易協議簽訂時的場景素描。”
宇文溫看著素描,心情愈發不錯,喜上眉梢,王世充見狀適當的拍馬屁:
“臣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陛下英明,竟然能想出以石油換和平的辦法,讓百年宿敵握手言和,古來明君,都不及陛下”
“這話過了,過了”宇文溫笑道,王世充適可而止:“陛下,波斯國有了石油的巨大收益,加上皇朝的威懾,短期內應該不會有撕毀與羅馬國和約的念頭。”
“波斯國的君王,倒是手段了得,主動將許多油井分給一些大貴族,極大緩解貴族們的不滿情緒,如今波斯國君臣見著靠油井就能獲利頗豐,便開出大訂單,向南司訂貨。”
“絲綢、茶葉、棉布、瓷器、紙張、香皂、玻璃鏡等,他們什麼都想要,多多益善,所以,其使節一路上不住的提醒微臣,提醒微臣莫忘督促南司備貨。”
宇文溫放下素描畫,笑著擺擺手:“這一點,王卿莫要擔心,朝廷樂見兩國貿易迅猛發展,所以,訂單再多,都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