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地區,各主要商埠裡,類似的實驗小學也漸漸增多,揚州廣陵亦是如此。
實驗小學有正副校長,為官府任命,負責學校的日常運轉,處理各類雜務,並且監督教學情況,對師範實習生的表現進行評定。
各地實驗小學都歸屬學政管理,接受當地官府監管,可不是什麼拐賣人口、誤人子弟的黑校,所以百姓才會放心。
這樣的實驗小學,因為不收學費,所以是不可能有什麼像樣收入,又要供應學童每日一餐,還有各類書籍、文具的損耗,以及教室、校區設施的修葺,開支也不小。
官府不可能完全承擔這樣的開支,所以,各地實驗小學還得靠各方賢達的踴躍捐款,才得以維持下去。
書籍、文具,有書社免費贈送,教書的先生,都是師範學校的實習生,學校只需要管飯、安排住宿,發放一些生活費,至於實驗小學的“保安”,各鏢行也施以援手,派保鏢作為義務校工,維持秩序,看守校園。
每日的朝食,多為當地食肆免費供應的粥、炊餅,校園有宿舍,讓教職工住宿。
這種免費招生、負責開蒙的實驗小學,同時也負責培養師範生的教學能力,為青澀的師範生提供絕佳實習場所。
師範生透過在公學磨練,可以初步適應什麼是“為人師表”,能把臉皮練得“厚”些。
實驗小學兼顧幼童開蒙教育和師範生實習,經過多年的試行,已經摸索出不錯的運營體制,所以朝廷會逐漸在全國各地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進行推廣。
房玄齡曾經參與這項工作,所以對實驗小學再熟悉不過,雖然他出身士族,卻認為不分貴賤都有資格接受教育,朝廷推行這樣的免費教育,是德政。
但他沒想到,荊襄、兩湖、兩淮地區的民間人士如此熱情,對於實驗小學的支援力度如此之大。
給實驗小學捐錢、捐物,是刷名聲的好機會,所以不缺錢的商賈們樂於做個大善人,各地官府也樂見實驗小學傳出朗朗讀書聲,畢竟教化百姓是地方官的職責。
可以說,荊襄、兩湖、兩淮地區的公辦教育正在快速發展,無論是官還是民,都對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一個家境貧寒的幼童,若在公辦小學表現出色,會得校方推薦,獲慷慨之士資助,進入高一級的學校進行學習,如果表現依舊出色,還可以獲得獎學金,繼續學業。
那麼這些慷慨之士是什麼樣的人呢?
是那些子弟不成器的商賈,自覺子弟、族人靠考試當官無望,便懷著“奇貨可居”的心思,對那些能讀書的貧寒學子進行“投資”,資助對方求學深造,然後參加科舉。
資助的一百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出頭,那就是大賺,甚至只要自己資助的學子中了舉人,資助者都不吝於將女兒嫁給對方。
在荊襄、兩湖、兩淮地區,教育成了許多商賈“投資”的絕佳領域,因為有無數慷慨之士踴躍捐資捐物,所以這些地區的公辦學校體系建設很快,教育水準隨之水漲船高。
讀書改變命運,是一句越來越廣為人知的口號,無數為了改變命運而讀書的貧寒學子,會源源不斷湧入科舉這個“戰場”,可想而知,科舉考試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但這只是開始,房玄齡知道朝廷有長期規劃,要讓學政惠及天下,因為天子曾言:教育,是朝廷對天下百姓應盡的義務。
當義務教育(蒙學)真的在國內各主要地區實現時,天下會變成什麼樣子?
他真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好親眼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