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電報的主幹線路架設起來,構成一個電報網,朝廷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宇文溫說完,指著輿圖上,連線洪州南昌和廣州番禹的一條虛線:“南昌到番禹的電報線一旦接通,而南昌和長安的線路也接通,這就意味著,番禹當天發生的事情,最遲次日就會傳到長安。”
“同樣,起於益州成都、經過南中、沿葉榆水抵達交州龍編的電報線一旦架設完畢,而成都和長安的線路也接通,龍編髮生的事情,最遲次日也會傳到長安。”
“發生在邊疆的事情,中樞次日就能收到,而中樞做出的決定,最遲隔日就能傳到邊疆,這是千百年來,無數朝廷夢寐以求的事情,如今皇朝若做到了,這才是最大的好處。”
“與之相比,出讓些利益,無傷大雅。”
“蜀地富庶,成都到長安的電報線,只要募股,民間資本必然踴躍認股,所以這條電報線可以靠民間資本架設起來。”
“同理,龍編到南中昆明的電報線,因為可以沿著葉榆水現有新建道路佈設,並且商業需求旺盛,也可以依靠民間資本來架設。”
“至於成都到南中味城再到昆明的電報線,朝廷可以作為主要出資方,將線路架起來,整條線分成三段,同時架設,完工速度自然會很快。”
“線路一通,對於國防、行政,以及民間商業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蜀地的商人可以直接和交州種植園主、海商聯絡,只要線路架起來,商業電報必然越來越多,所以整條線路也許一開始會虧本,但長期來看,朝廷至少能收回投資。”
“這麼多的好處,前提是儘快形成一張遍佈全國主要地區的電報網,將天下各地聯絡在一起,所以,朝廷讓利的目的,就是要儘快達成這一目標。”
“你去成都督辦成都到長安電報線的架設,一定要穩住,不要受他人干擾。”
“如果有官員諫言,說什麼電報乃國之神器,不可假手於人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許紹回答:“陛下放心,微臣會說‘食祿者不與民爭利’。”
宇文溫聞言笑起來:“沒錯,這種時候,就得用這句話。”
食祿者不與民爭利,典出《史記循吏列傳》,到明末,東林黨也有類似主張,但東林黨所說的“民”可不是庶民,宇文溫對此深惡痛絕。
利益集團為了避稅,而大肆宣揚“國不可與民爭利”,宇文溫很討厭這種冠冕堂皇的說法,但不介意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
電報線路對於朝廷來說,不是盈利工具,而是加強行政效率、加強對地方控制力度的神器,所以讓利於民是沒問題的。
為了儘快完成一張電報網,就得采取靈活的策略,將些“優質線路”向民間開放募股。
所謂“優質線路”,有:長安至成都線(關中與蜀地連線)、長安至上封線(關中與隴右連線),井陘線(晉陽到鄴城)、永濟線(沿著永濟渠架設的線路)、通濟線(沿著通濟渠架設的電報線)。
長安至雲州綏遠的電報線(途中經過晉陽),長安至黃州西陽(走武關道,過穰城、襄陽、安陸),西陽至廣州番禹(過江州湓口、洪州南昌)的電報線等。
這些“優質線路”的電報(招商)分局只要公開募股,權貴、櫃坊、官宦、大戶、豪強、豪商必然如同瘋了一般爭相認購。
數條“優質線路”,可以同時開工,快速通電(報),直接讓朝廷對於河北、河南、兩淮、江南、荊襄、河東、蜀地的控制能力大增,這樣的好處,才是朝廷最需要的。
如果糾結於一些蠅頭小利,導致電報網遲遲無法完成,這才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宇文溫正向許紹交代一些事情,有實驗員上前,報告說“準備完畢”,宇文溫點點頭,然後看向許紹,笑道:“今日,你可以見識一下新神通了。”
許紹對此很感興趣,問:“陛下,不知是何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