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盎沉吟著,轉身往城內走,呂濟緊隨其後。
呂州缺人,十分缺人,各大金、銀、銅以及煤礦,都需要大量的礦工來開採,但因為工作強度大,生活條件惡劣,所以礦工的傷亡率很高。
然而呂州當地土著不夠,所以需要從外地源源不斷輸入勞動力,這就涉及到海運。
如今在呂州礦山挖礦的礦工,全都是奴工,朝廷不許礦主用中原百姓來挖礦,雖然如今生口買賣興旺,礦主們不愁買不到生口,但如何將買來的生口平安、及時運到呂州,是一個大問題。
南洋海域,到了夏秋季節多發風暴,呂州所在地區首當其衝,所以海船的安全通航季節一般是在冬、春兩季。
這個時候,普通的風帆帆船會受風向的影響,往來番禹、龍編、呂宋時,不是那麼“隨心所欲”。
大量的生口、糧食和物資要運抵呂宋,呂宋也有大量的金銀銅要運回中原,就是因為航運的不能“隨心所欲”,運輸效率低了許多。
現在,螺旋槳推進實用化,大量的明輪船將改裝成螺旋槳船,航行能力強了許多,所以,往來番禹、龍編、呂宋的海船,遲早都會變成機帆兩用的蒸汽帆船,越早投入航運越好。
馮盎知道上一次的試航結果,螺旋槳推進的海船(機帆兩用),不依靠風力,在海況正常時(且無洋流乾擾),於大海上的平均航行速度都能有每小時三十餘里。
從呂宋到番禹近兩千五百里航程,以螺旋槳推進的火輪船靠著燒船載燃煤,直接橫渡大海,最多五日就能走完,比起帆船走傳統航線要快很多。
這意味著跨海進行人員和物資的運輸更便利,早一日實現,馮家在呂州的產業就能多賺許多錢。
馮昂在呂州任上政績卓越,為朝廷開闢了金礦、銀礦和銅礦,產自呂州的金、銀、銅,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呂宋地區也漸漸變得繁榮,有大量移民在城裡定居。
呂宋正變成一個重要的貿易港,而來自中原(包括嶺南)的移民也越來越多,馮盎的政績,足以讓他在吏部的“循資格”裡排個好位置。
待得明年朝廷改制,總管府變“道”、刺史變“知州”,馮盎也該轉遷,到別處任職。
人是不在呂州任職了,但馮家的產業還在,於公於私,航運的發展又怎麼不讓馮盎關心。
他覺得,最好燒油的蒸汽船能儘快實用化。
南洋貿易公司的試驗表明,燒煤的螺旋槳機帆兩用船,因為耗煤量大,所以跨海航行的機帆兩用船,其裝載的燃煤,基本上要佔到自身載重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這會影響貨物的裝載量。
若是正在試驗的燃油機帆兩用船能夠實用,那麼燃料佔據的“艙位”會顯著減少,同等尺寸的海船,能裝更多的貨物。
等到機帆兩用船(燒油)縱橫南洋航線的構思成為現實,婆利國的油田,就會給大家帶來豐厚利潤,其中,就包括馮家,畢竟他們家也是往婆利國油田專案投了大錢的。
想到這裡,馮盎又問:“婆利國的油田,明年預計產量如何?”
呂濟答道:“比今年翻三倍的產量,明年應該可以達到,公司要讓兩淮和江南的百姓,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洋油,讓燒洋油的油燈,照亮千家萬戶。”
“洋油?這名字有意思。”
“那是,好記又特別,一說一聽,就知道是南司賣的南洋火油,尋常百姓,哪裡記得什麼婆利精火油。”
說到這裡,呂濟補充:“等朝廷和西洋的波斯國、羅馬國談妥了,到時候,大周洋貨的名號,也得在西洋打響。”
“老呂,那波斯國和羅馬國當真能聽朝廷的勸?”
馮盎知道朝廷遣使去波斯、羅馬的事情,也知道朝廷要調停兩國爭端並且一起做大買賣,卻不確定這一規劃能否實現。
“聽不聽無所謂,反正朝廷使節把那猛炸藥一炸,傻子都知道怎麼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