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宇文維乾亂猜,《後漢書》上寫得明明白白:自永和羌叛,至乎是歲,十餘年間,費用八十餘億。
諸將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皆以珍寶貨賂左右,上下放縱,不恤軍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於野。
羌亂,變成了中樞官員、武將發財的好機會,十來年就消耗了朝廷軍費八十多億(文),然而羌亂依舊,邊地豪族坐大。
八十多億文錢(五銖錢),摺合八百餘萬貫,平攤十五年計,那就是每年花軍費至少五十餘萬貫,如此驚人的數字,如此油水豐厚的“專案”,又有誰捨得讓其停掉?
所以,羌亂持續近百年,卻怎麼都根治不了。
無數官員、武將,靠著“平羌亂”這個大專案,吃得滿嘴流油,結果國家被拖垮,誘發黃巾之亂。
想想現在,宇文維乾覺得嶺南西道未來的局勢走向,搞不好就會出現類似“羌亂”的“峒亂”,時不時就來一下。
雖然未必有朝廷官員、將領能大量貪汙軍費或者喝兵血,但對於寧、陳等嶺南豪族而言,只要讓嶺南西道不得平靖,朝廷必然無法承受長期派兵平叛的開支。
所以為了省錢省事,自然就任由豪族武裝來彈壓諸蠻,協助朝廷平叛。
那麼為了穩定人心,朝廷就只能默許豪族們在嶺南西道有特權,然後這些豪族就慢慢坐大,為了養寇自重,繼續暗中挑起“峒亂”。
這種情況會不會出現?
宇文維乾覺得父親在時,誰也沒這個膽,因為誰敢搞小動作都瞞不過父親的眼睛。
但以後可就不好說了。
不知不覺間,宇文維乾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將他的判斷寫出來,但寫著寫著,卻突然停筆。
父親的要求,是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給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這只是一道作業,但宇文維乾還想得個好成績。
那麼,這問題怎麼解決?或者說該如何預防?
宇文維乾陷入了沉思。
他在三管轉了一圈,實地考察民情,說實話,覺得這破地方真不是人待的,可以想象,到三管之地上任的官員(流官),許多人心裡會很絕望,因為這形同流放。
到這種地方當官,仕途升遷基本無望,就只能拼命盤剝,好歹撈些實惠,或者賄賂上官,以便將自己調回中原。
這樣的官,在任上又如何教化百姓、勸農勸桑?
中原百姓大概也不會主動來這破地方開荒,畢竟在家鄉實在吃不飽飯,還可以去黃州等地務工,何苦跑到這煙瘴之地來玩命。
就算南下,也是去桂管地區,容管、邕管這種隨時會被“峒亂”波及的地方,一開始對百姓的吸引力太低。
所以,要想開發嶺南西道、以商業聚攏人氣,就得靠嶺南本地的豪族來做開拓者,把局面開啟。
也只有這些人,願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闢種植園、冒著風險和峒主們做買賣,用食鹽和鐵器換生口。
如今的三管地區,有了個好的開局,就是因為實行了這樣的政策,靠著邊地豪族在前方開路,才陸陸續續有嶺北百姓願意翻山越嶺來開荒、安家落戶。
然而豪族不是傻瓜,若朝廷一邊讓人開荒,一邊嚴防死守,對方遲早撂挑子不幹。
宇文維乾不清楚該怎麼在“有效開發嶺南”的前提下,防止邊地豪族坐大。
要麼,就在嶺南西道設羈縻州郡後保持現狀,花上數十年、上百年功夫慢慢“消化”。
但有了火輪船和火銃、火炮,不開發嶺南西道而是靠耗時間,真的說不過去。
況且,搞甘蔗種植園也確實不錯...
所以,不如封建?
如姬周天子分封諸侯,靠諸侯國征伐四夷、行王化?
想到這裡,宇文維乾撓了撓頭。
若真要封建,莫不是封我到這破地方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