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用長棍敲人腦袋也不錯,但在許多情況下,長兵施展起來不便,所以,鏢師手中的白刃戰主武器,演變為以刺為主、砍(割)為輔的“刺劍”,而不是一般的劍。
這種“刺劍”,就像一根長針,劍身切面為菱形,宛若細鐵鐧,可以用劍面而不是劍刃格擋對方兵器。
為了保護握劍之手,防止對方持刀順著劍身滑下來削手指,刺劍有大劍格,連同劍身一起,看起來像“十”字。
新兵器的出現,演變出了新劍法,經過實戰不斷地完善,又因為各家鏢行經常內部切磋、分享經驗,所以這種“刺劍”的劍法發展很快。
對於尋常武者來說,習慣了環首刀的對砍,碰到攻擊方式詭異的“刺劍”,三兩招下來就會被對方一劍刺中、刺穿要害,當場不死也重傷。
於是,各鏢行的鏢師們,紛紛換上了十字形的“刺劍”,配上小盾,行走於各地,以至於“十字劍”成了鏢師的標誌性兵器。
這麼好用的格鬥兵器和技法,很快便被南北兩洋貿易公司的水手們學去,在行船遇到人數眾多的海寇時,靠著刺劍及相關技法快速殺傷敵人。
在船上尤其是船倉這種狹小空間內格鬥,相對戳刺動作對而言,劈砍動作受限頗多,所以刺劍深受水手們好評,而在南洋興起的決鬥之風,使得持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兩個技藝精湛的“劍客”決鬥時,一手持小盾格擋、一手持劍對戳,戳來戳去戳半天都分不了勝負,簡直是浪費時間,於是,戳(削)手就成了打破僵局的首選。
形同一根鐵棍的大劍格,擋得住刀,卻擋不住刺劍,已經無法有效保護持劍者的手和手腕。
隨著決鬥中,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手腕(手指)被戳而握不住武器,導致隨後喪命,刺劍的護手開始演變。
演變的結果,就是出現了碗狀護手,還有籠形護手。
碗狀護手就是劍格變成碗狀小盾,保護握劍之手的正面,能有效防戳刺,卻不太好防兵器對手指的側面切削。
於是能把所有手指都保護的籠形護手成為新護手的主流,這種籠形護手是用數根鐵條纏擾成簸箕狀的小鐵籠,將劍柄護住。
因為籠形護手宛若花一般,故而有籠形護手的刺劍,稱為“花劍”。
又因為“花”字太娘娘腔,加上刺劍突刺時迅捷如閃電,故而改名“迅劍”。
在南洋改良過後的“迅劍”,很快就傳回中原,於是鏢師們紛紛換上了“迅劍”,練習的是盾劍配合的技法,對付起一般劫匪,甚至“武林中人”,都十分輕鬆。
宇文溫洋洋灑灑說了一通,比武也分出結果,但讓宇文溫尷尬的是,手持“迅劍”的紅方(鏢師)敗了。
楊濟的親隨,是跟著他上戰場多年的老兵,殺過的人,可比鏢師多許多,白刃戰經驗豐富,心態也很好,最主要是夠狡詐,是以類似“拖刀計”的辦法將紅方“陣斬”,瞬間翻盤。
候在一旁的鏢行分號掌櫃李新禾,還有其他鏢師見狀心中惴惴,宇文溫卻哈哈一笑“無妨,切磋切磋,日後勤加訓練即可楊掌櫃的親隨,可是百戰餘生的老兵,你們打不過,沒什麼。”
他這麼一說,大家鬆了口氣,宇文溫抽出一把“迅劍”,笑眯眯看向楊濟“不如”
楊濟見狀趕緊插話“呃餘東主,還是談正事吧。”
“好。”宇文溫將那劍收回劍鞘,交給李新禾,隨後和楊濟向外走,邊走邊低聲說“所以,你還是對鐵勒部的薛延陀耿耿於懷麼?”
楊濟答道“回陛下,微臣所慮,不是薛延陀,而是吐蕃。”
“朝廷若以鐵勒為鷹犬,攻打吐谷渾,萬一局勢演變並不如中書令所料那般、吐谷渾君臣向皇朝請求主持公道,而是向西面的吐蕃姑且認為吐蕃已成勢,若吐谷渾向吐蕃求援,這可就棘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