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劫匪來無影去無蹤,沒有明確證據是吐谷渾一方所為,但這是明擺著的事,不需要什麼鐵證如山。
隨著時間流逝,對方越來越肆無忌憚,甚至有不明身份遊騎在周國河州州治罕城外遊蕩。
河洲位於河湟地區東面,若吐谷渾試圖東侵,河州首當其衝,宇文溫覺得吐谷渾既然不老實,他必須儘快應對,讓對方“懸崖勒馬”。
或者,趕在吐谷渾翻臉之前,主動出擊,興師問罪。
王聽許紹說完事情始末,先問有無初步商議結果,或者大家有何建言。
史萬歲覺得吐谷渾畏威而不懷德,必須予以痛擊,才能讓對方消停。
所以,他建議聯合突厥,一南一北夾擊吐谷渾,直接打斷對方脊樑,使其十餘年都恢復不了元氣。
吐谷渾的地盤,與河西走廊隔著一道自西北到東南走向的山脈,這條山脈稱為天山(即祁連山),宛若一道高牆,隔開河西走廊和西海。
中原軍隊若要進攻吐谷渾所在西海地區,自然要經隴右走河湟谷地,也就是從天山山脈的南段入口入西海,屆時吐谷渾各部必然西逃。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隻數量不少的騎兵,從天山山脈北段、大斗拔谷這個門戶(相對河湟谷地,是北面)進入西海地區,可以抄吐谷渾的後路,給予對方重創。
史萬歲認為,如今突厥(東突厥)啟民可汗與周國友善,所以可讓其出兵助戰,過周國控制的河西走廊,經大斗拔谷入西海,以做策應。
當然,這支突厥軍隊必須由周國將領做主帥,又要有周軍做監督,以嚴明軍紀,防止這些突厥騎兵襲擾沿途州郡。
至於啟民可汗會不會派兵助戰,史萬歲覺得對方一定會。
因為有不少傳言稱,敗逃的前西突厥大可汗、達頭可汗,眾叛親離之際,逃入吐谷渾,得其某些貴族庇護。
若啟民可汗抓獲達頭可汗,對於進一步樹立威望、穩固其國內局勢很有幫助,而為了避免達頭可汗死灰復燃,啟民可汗也有充足的理由出兵將其趕盡殺絕。
所以,史萬歲覺得聯合突厥討伐吐谷渾是不錯的選擇。
他這幾年經常和突厥人打交道,以赫赫武功威懾不少突厥貴族,願意作為主將,以精銳官軍騎兵為骨幹,率領助戰的突厥騎兵萬餘,直接走大斗拔谷入西海。
作為偏師,策應大軍主力討伐吐谷渾。
將帥人選且不論,史萬歲的提議,楊濟、許紹和宇文十五都贊同,雖然朝廷如今肩負著南中開發、遼東開發的沉重負擔,但為長久計,確實該給予吐谷渾以迎頭痛擊。
能戰方能和,若一味輸送好處,只會讓對方的胃口越來越大,得寸進尺。
若開戰,不代表要滅掉吐谷渾,而是要讓對方感受到招惹周國的後果是什麼,那些“國人”別老是想故技重施,搶一把就跑,以為過幾年派個使者表個態、服個軟就能重回故地。
總體上的戰略是沒什麼疑問,但在具體細節上,四人各有分歧,分歧之一,就是太子該不該掛帥西征。
對此,宇文溫想聽一聽中書令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