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滅了高句麗之後,留著百濟、新羅遲早是禍害,這兩個國家必然想方設法挑唆高句麗遺民叛亂,消耗當地周軍實力。
一旦周國無暇東顧,他們就會趁機蠶食高句麗故地,擴充自己的實力,就像歷史上新羅所做的那樣。
所以,治標還得治本,但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第一步,就是要滅掉高句麗,將其“消化”完畢。
在那之前,如何巧妙的削弱百濟、新羅,又不刺激倭國、維持對倭貿易,是宇文溫必須考慮的問題,王頍提出的“驅虎吞狼”之計,讓他覺得不錯。
讓海東三國對耗,而周國收復遼東,大力經營,等時機成熟,再揮師東進。
宇文溫想著想著,將奏章放下,雙手枕頭,躺在榻上想事情。
高句麗使者帶來的國書,他看過了,說實話,差點被國書中的內容打動。
但該幹嘛還是幹嘛,他可不會上當,至於怎麼把這戲演下去,自然有人負責,他只需要看戲就好。
王頍的驅虎吞狼之計,看上去可行性很高,但海東三國也不是傻瓜,所以真的可行麼?
宇文溫覺得可以,因為類似的事情,可是“歷史上”出現過的。
“當年”,北宋變南宋,金國佔據中原半壁江山,未曾料草原上崛起了一股興新勢力,那就是蒙古。
金國在和蒙古的交戰中連連敗退,到後面已經開始窮途末路。
這個時候,按說金國應該和南面的宋國(南宋)交好,以便集中力量防禦蒙古,結果金國居然選擇進攻宋國,要把在與蒙古交戰時遭受的巨大損失,從宋國這裡找回來。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的出現了。
而金國的做法,逼得宋國別無選擇,只能和蒙古結盟,於是南北對進,金國滅亡。
沒了金國做緩衝的宋國,沒過多少年也完蛋了。
後世,許多人說南宋君臣短視,明明有了當年(北宋)聯金滅遼反受其害的慘痛教訓,卻不知道聯金抗蒙,在一個坑裡摔兩次。
事實是金國沒給宋國這樣的機會,在蒙古那邊吃癟,就要從宋國這邊“找場子”。
有了這樣的“歷史事實”,宇文溫覺得王頍的驅虎吞狼之計十分可行。
擁有火炮的周軍,對於高句麗來說就是不可戰勝的對手,那麼對方為了苟延殘喘,必然要從新羅、百濟身上“吸血”以便活下去。
毫無疑問,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國內肯定不缺有識之士,能夠看到三國相爭會讓周國得利,能夠指出“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最後,三國必然走向互相攻伐的道路。
待得三方鬥得精疲力盡的時候,“正義的朋友”就會現身,出來說句公道話。
想到這裡,宇文溫差點笑出聲,就在這時,耳邊響起腳步聲,他轉頭看去,卻是尉遲明月端著托盤走了進來。
尉遲明月盤著髮髻、戴著金邊眼鏡(無鏡片),身著白襯衣、包臀黑短裙,腳裹黑色針織長襪,經典的“辦公室美女”打扮,嫵媚異常,讓宇文溫看了眼前一亮。
但隨後見著那托盤,他面色一變。
美人紅唇微啟,笑笑盈盈的說道:“二郎,該起來吃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