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骨水畔,一座幾近變成廢墟的營盤,飄揚著周軍的旗幟,乘船逆流而上的周軍,前日攻克此處後,便以此為營地駐紮大軍,進行攻打烏骨城的準備。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由火輪船運來的臼炮,已經在山腳下一字排開,“髡軍”士兵們看著半山腰上的高句麗城池,又看看天色,覺得有些無聊。
如今臨近午時,一大早,主將派出使者入烏骨城勸降,到現在,也該有個訊息了。
是戰是降,烏骨城守軍總該表明態度,要投降就開城門,要打,那就今天結束戰鬥。
士兵們對己方的戰鬥力有絕對信心,別的不說,就說這眼前一字排開的臼炮,發射的是“開花彈”,用來轟擊半山腰的目標再合適不過。
這麼多門臼炮齊射,只要兩三輪炮擊,就能把一座城給轟得面目全非。
前不久,官軍就是用這種火炮攻下泊灼城,耗時不過半日,快得很,士兵們都親眼目睹了“開花彈”在泊灼城“開花”的壯觀情景,所以信心十足。
他們雖然是“髡軍”,不是正經的官軍,但始終是皇朝的鷹犬,是為天子開疆闢土的馬前卒,大家對此自豪不已,也對己方的實力有絕對信心。
如今有了臼炮,打起仗來更是如虎添翼,攻打高句麗的山城,有了十足把握。
士兵們覺得,己方既然出現在這裡,烏骨城守將必然知道泊灼城完蛋,而己方特意釋放回去的敗兵,也該向守將陳述泊灼城失守的真情情況。
面對威力巨大的攻城武器,烏骨城守將該知道抵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幾年來,高句麗軍隊之所以能夠守住烏骨城,無非是己方沒有盡力而已,若一開始就把火炮拉出來用,烏骨城早就淪為一片廢墟了。
大家正議論紛紛間,半山腰上烏骨城內忽然有一個東西飛下來,其後拖著長長的白布條。
這個東西落在山坡上,距離山腳不算遠,因為白布條的緣故,很好找,髡軍士兵們很快就跑到落點,小心翼翼靠上去,發現是一個散發著血腥味的包裹。
人力,是無法直接將這東西從半山腰拋到山腳的,大家覺得這包裹應該是烏骨城內守軍用人力投石機拋射出來,而包裹散發著血腥味,又看看其尺寸,士兵們心中頓覺不妙。
開啟一看,竟然是三顆人頭!
人頭的髮型是髡髮,毫無疑問,是今日一早入城勸降的三名使者,如今回來了,但只有頭回來。
烏骨城守軍,用這種方式表明了態度,收到“訊息”的髡軍士兵們,看著三顆血淋淋的人頭,一個個氣得睚眥俱裂,指著半山腰的烏骨城破口大罵: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你們這群入娘賊,不得好死!”
。。。。。。
落日餘暉,將群山染成血紅色,而血跡斑駁的烏骨城,已經插上了周國的旗幟,今日午後開始的攻城戰,以進攻方絕對優勢下的勝利而告終。
大量髡軍士兵湧入城內,傷亡慘重的守軍、協助守城的百姓,在明晃晃的長刀面前,放下武器(或者可以作為武器的物品),向這些“髡賊”投降。
連年堅守,從未被周國攻克的烏骨城,在臼炮及開花彈面前,連一天都撐不下去。
周國的“髡軍”連年進攻烏骨城,卻都是試探性的進攻,數年下來,已將烏骨城周邊地形勘察得一清二楚,此次攻城投入使用的臼炮,操炮的炮兵根據資料,輕而易舉就確定了各“射擊諸元”。
幾近於全中的命中率,使得烏骨城防沒多久便崩潰,而石塊壘起的城牆,在猛炸藥面前,不但起不了預想中的防禦作用,反倒“為虎作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