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正午,白銀交易所廣場內人滿為患,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不遠處鐵柵欄後面亮閃閃的銀條上,這些銀錠整整齊齊的碼著,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白光,晃得人眼花繚亂。
來自倭國的白銀,經由海路運抵中原,此次在廣陵白銀交易所出售的白銀,全都經過重新熔化,製作成尺寸一致銀條,在交易所裡陳列,就等著買家帶走。
每根銀條重十兩,上有“廣陵”字樣,十根一組,共計一百兩,剛好價值銅錢一百貫,或者金銀陌一貫。
而每個買家,一次只能購買一百兩白銀(十根銀條),至於購買資格,得靠抽號來獲取。
之所以有如此規定,是因為人們對於白銀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交易所能夠出售的白銀有限。
僧多粥少,所以為了儘可能體現公平,購買資格需要靠抽號獲得。
此次交易所出售的白銀,總額二十萬兩,以一百兩為單位出售,共計有兩千個名額,全都要在今日抽出結果。
儘可能公平的抽號制度,需要公平的流程來確保最後獲得公平的結果,開始抽號前,充任主持人的吏員首先重申了抽號規則,然後從在場的買家之中,隨意選若干人上來檢查抽號柳城是否有問題。
所謂的抽號實際上就是抓鬮,一張張尺寸相同的白紙上,寫著代表不同買家的數字(號碼),然後經由二次對摺之後放入紙箱,拿出一張開啟,上面的號碼是誰,誰就獲得購買白銀的資格。
抽號的規則很簡單,卻因為事關重大,容易被人認為有“黑幕”。
畢竟總會有人擔心寫著自己號碼的紙條沒有放進木箱,要麼擔心號碼有問題,比如“重號”,以此增加被抽中的機率。
亦或是擔心木箱裡有機關,有人提前在木箱裡貼著寫有特定號碼的紙片,以便舞弊。
更有甚者,會擔心白銀交易所出售的白銀摻假,成色不足。
為了儘可能打消買家們的疑慮,交易所在進行抽號前,必須讓相關物品接受買家們的當眾檢查,首要一條,就是檢查銀條的成色。
從現場買家中隨意抽選的十人,首先檢查交易所提供的秤,看看這些秤準不準,他們所使用的“標準秤砣”是明德通寶錢。
一枚明德通寶的重量是兩銖四絲,一百枚剛好重二百四十銖,按一兩等於二十四銖計,一百枚明德通寶的重量正好是十兩,與一根銀條的重量相同。
所有秤經過檢查之後沒發現問題,接著主持人開始下一個流程:檢查銀條的成色。
重新抽選的十人,進入鐵柵欄另一面,每人隨意抽選三根銀條檢查成色,包括用秤來秤重量,最後當眾用鍘刀將每根銀條鍘成數節,並讓另外十個人上來檢查,看看銀塊裡是否藏著鉛粒。
經過檢查,這抽選出來的三十根銀條並無問題,而為數三十根的銀條是為了備查而多預備出來的數量,所以不會影響正式銷售的銀條數量(總共兩萬根)。
隨後主持人又抽選了五十人上來分別檢查寫著號碼的紙條,這五十人對照清單,逐一核實紙條號碼與清單上的人名是否一一相對。
然後還對抽號的木箱進行檢查,木箱的蓋子可以開啟,以便讓人看到箱內有無事先粘好的紙片。
整個檢查過程耗時半個多時辰,待得確認無誤、沒人有異議後,抽號才正式開始。
同樣為了避免作弊,上臺抽號的人,全都是從現場買家之中抽選的志願者,每個志願者抽出了五個名額後換人,儘可能確保公平。
然而參與搖號的買家實在太多,光靠一個木箱抓鬮速度太慢,所以是二十個木箱均分寫有號碼的紙片,同時由二十個志願者當眾抓鬮,並有交易所的吏員唱號、登記。
志願者們搖動木箱,木箱裡的紙片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讓現場的所有買家(其實是代表)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