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安吐羅的判斷,宇文溫對此深表同意,當然他的依據是來自“歷史”。
安吐羅打聽到的訊息,是鐵勒各部大致分為九姓:回紇(韋紇、僕固(僕骨、同羅、拔野(也古、思結、契、渾、拔悉蜜、葛邏祿。
他認為周國要對付突厥,可以適當拉攏鐵勒諸部,待得時機成熟,便以其做內應,內外夾擊突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
安吐羅的建議,宇文溫覺得不錯,但“歷史”表明,這種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實際上治標不治本。
當年草原上的霸主是柔然(蠕蠕),隨後被其治下部落突厥推翻,突厥的威風一時無兩,卻在隋、唐的持續打擊下走向末路。
突厥完蛋了,但草原上的霸主之位不會空著,中原朝廷無奈的發現,西北方向的威脅永遠都可能消失。
取代突厥的草原霸主是薛延陀,然後是回鶻,你方唱罷我方登場,草原這個舞臺好不熱鬧。
歷史上,薛延陀為薛、延陀兩個氏族的聯合體,於隋初成形,因為無法忍受西突厥的苛政,於是舉族遷移,當時鐵勒諸部聚居之地未見其名。
待得突厥國勢大衰,接連受到唐軍重創,鐵勒各部紛紛起兵反抗,薛延陀部與回紇部聯手,接連大敗東突厥,隨後取而代之,成為草原霸主。
又成了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
薛延陀被唐軍擊敗,取而代之的是回紇,即後來的回鶻。
草原上的敵人,一波接著一波,面對這種類似死迴圈的局面,中原朝廷根本就沒辦法解決,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宇文溫不想重蹈覆轍,但目前沒什麼好辦法破局。
他知道若扶持鐵勒各部對抗突厥,日後必然養虎為患,但不拉攏、分化突厥國內部落,又如何能打敗這個龐然大物。
時代的侷限性,讓宇文溫面臨的選擇就那麼幾個,不選還能如何?
他也想建設萬里鐵路,讓火車拉著軍隊去控制草原,但這不可能。
他也想讓草原爆發鼠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人煙,但鼠疫必然失控,蔓延開來,到時候中原死的人更多。
安吐羅告退,宇文溫獨坐沉思,想著想著,自嘲的笑了笑。
這個時代,沒有沙俄在西邊和中原國家來個東西夾擊,所以草原霸主絕不會消失,他糾結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人的壽命終究有限,身後事管不了那麼多,所以想那麼多做什麼呢?
看著眼前的輿圖,宇文溫開始琢磨,他要判斷突厥來年大舉進犯時的重點進攻方向是哪裡。
對方是來搶劫的,目標當然是富庶之地,幽燕那種苦寒之地,不太可能是主攻方向。,
所以,都藍可汗的主攻方向是東線並、朔,還是西線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