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煤倉尺寸?哪能隨便加,這不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麼,加來加去肯定搞成一大盆麵糰。”
“這怎麼會呢,不就是適當擴大煤倉尺寸....”
“不會?你們想想,加大煤倉的尺寸,確實能增加裝煤量,但船的尺寸不也就跟著變大了?這算不算增重?增加的那些煤,一樣算增重不是?鍋爐還是那幾臺鍋爐,要推動的重量增加,耗煤量不就上去了?”
“那那....”
“治標得治本,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依我看,還得想辦法增加鍋爐的出力才行。”
“可那很難,大家忙了那麼多年,進展一直不理想....”
“難也得做不是?鍋爐不行,船速就上不去,這就好像馬車,馬車造得再精美,拉車的馬不行,那就是不行。”
湖畔某神秘工場,技術人員們正在開討論會,對昨日“實驗十五號”蒸汽船的試航進行總結,這次試航只差一點點就達到了技術要求,最後卻因為燃煤耗盡而功虧一簣。
大家扼腕嘆息之餘,對“實驗十五號”的改進展開激烈討論,討論到後面,得出一個很無奈的結論,那就是:蒸汽鍋爐如果不行,蒸汽船就絕無可能實用化。
這就像馬車走不走得快全靠馬那樣,道理簡單,卻是個難以跨過去的門檻。
即便“實驗十五號”想辦法完成持續航行八小時的要求,但接下來就得解決航速的問題,一樣會碰到鍋爐出力不足這個技術難題。
對此,“攻關小組”無計可施,因為按照分工,他們只負責琢磨蒸汽輪船,蒸汽鍋爐的改進,不是他們的“攻關”目標。
見著大家有些氣餒,主持會議的“專案總管”林有地亮出絕招:“大家不要擔心,‘嘉禾盛’還有‘迎春來’的工匠們,已經齊心協力,改進出一個新型的蒸汽鍋爐,叫做‘旺財肆型’蒸汽鍋爐!”
說完,他讓人將身後帷幕拉開,於是一臺嶄新的臥式蒸汽鍋爐出現在眾人面前。
林有地見著大家看著這鍋爐,一頭霧水的樣子,知道大家看不出內裡乾坤,於是開口為眾人講解,講解這“旺財肆型”到底“旺”在哪裡。
鍋爐,顧名思義是“鍋”和“爐”的合稱,爐是燒火的爐,鍋是裝水的鍋,用火把鍋裡的水燒開,就有了蒸汽,蒸汽進入汽缸,就會推動汽缸活塞。
有了不停的活塞運動(往復運動),才有了不斷抽水的抽水機。
相同時間內,進入汽缸的蒸汽越多,活塞運動就越猛,那麼抽水機的抽水量就越大。
要想增加蒸汽的產生量,產生蒸汽的鍋爐就很關鍵。
嘉禾盛商社經營蒸汽抽水機,迎春來商社經營“暖氣”,兩家的產品都和鍋爐密不可分,而歷經數年的不斷研究,兩家商社名下數以千計的技術人員、工匠們,經過無數次摸索,對蒸汽鍋爐進行了許多改良。
但一系列改良都都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直到今年年初,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解決了一個問題:如何獲得更多的蒸汽?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更好的燒水,讓同樣的水量、同樣的煤量能獲得更多的水蒸汽,這樣一來就提升了鍋爐的出力。
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實現卻有講究,實現突破的人,身份卻讓人覺得意外。
這個人,只是嘉禾盛的一個學徒,“從業”不到半年,蒸汽鍋爐的原理還沒搞清楚,但他卻提出了一個構思,導致鍋爐技術出現突破。
突破的靈感,來源於竹筒飯。
一鍋米要煮成飯需要不短的時間,那個學徒見著師父和師兄們燒竹筒飯,發現同樣分量的米做成竹筒飯之後,一起放到火上烤,米煮熟的時間比煮熟一鍋米所需的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