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母親是偽王后,他的姨母是偽皇后,他的母族、表親們,都是亂臣賊子。
父親為了他和母親的罪過,數次向當時的天子負荊請罪,而他現在成了皇太子,該怎麼面對母族,該如何面對在鄴城時的美好回憶?
宇文維城不知道該怎麼辦,母族是亂臣賊子,按說應該劃清界限並高聲唾罵,但宇文維城小時的經歷告訴他,他的母族對他很好。
聲討尉遲氏的罪行,和母族劃清界限?還是為母族極力奔走、洗罪?
選第一個,宇文維城覺得心裡有些難受;選第二個,恐怕會引得文武百官震動,這可如何是好?
現在好了,父親表明態度,那就是功過分明,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所以宇文維城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
站在宇文溫身邊的尉遲熾繁,看著祖父的陵墓,又見著兒子在一邊認真的抄碑文,眼眶發熱,趕緊低下頭,不想讓人看見她潸然淚下的模樣。
宇文溫輕輕握著皇后的手,感受著對方的微微顫抖,用自己溫暖的手,給對方以安慰。
他沒有說話,定定看著陵墓,思緒萬千。
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故蜀王尉遲迥,如果再活幾年,會不會....
會不會如同司馬懿那樣,雖然名義上是大周臣子,卻為兒子們將來取而代之做好鋪墊?
或者,如蜀漢諸葛丞相那樣,雖然大權在握,卻一心為國,鞠躬盡瘁,全君臣之義,絲毫沒有那種念頭?
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因為尉遲迥的溘然長逝,沒人知道他若多活幾年,會做出什麼選擇。
這也好,至少甥舅情誼(宇文泰和尉遲迥)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宇文溫收回思緒,看著神道碑,又看看在場的文武官員。
他帶著皇后、太子、皇子祭拜蜀王陵,明確表明態度,那就是皇后和太子的地位不會動搖,如此一來,會有些副作用。
當年在和尉遲氏作戰中立下大小功勞的文武官員,會擔心地位穩固的皇后將來翻舊賬,也會擔心太子將來即位之後,在太后的蠱惑下為母族平反,導致他們這些“兇手”被清算。
如此顧慮下,廢后或者廢太子的暗流,必然漸漸湧動。
這樣的局面,宇文溫早有心理準備,按說他可以模糊行事,不表明態度以便讓一些文武官員心定,使其對皇后和太子的敵意不會大增。
但宇文溫還是表明了態度,他認為凡事有利有弊,只要利大於弊即可。
宇文溫認為自己作為天子,要胸懷天下,既要顧及“反尉遲氏陣營”出身官員的想法,也要安撫尉遲氏陣營出身的“餘孽”們。
最壞的選擇,比不做選擇要好,故蜀王的功過該如何評價,他若不明確表態,那麼兩種出身的官員都會心存疑慮,反倒弄得兩頭不討好。
現在他以親自祭拜的方式表明了態度,故蜀王尉遲迥的功績不容遺忘,而逆臣尉遲惇等人的罪過也必須嚴懲,立場已經很分明瞭。
加上之前做出的種種努力,宇文溫一直在拉攏大部分人站在他這邊,現在都已經做到這一步,若還有人不識好歹、暗地裡搞事,宇文溫不吝於展示一下什麼叫“殺伐果斷”。
老虎就是老虎,三年不咬人,不代表這頭老虎是病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