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宇文溫笑了笑,年號對於他來說很重要,這年頭的皇帝,隔幾年就要改年號,但他覺得自己的年號只要一定下來,就不該改變。
如果定年號為“和諧”,那日後史書不就會稱呼他為“和諧帝”?
宇文溫沉吟著,張麗華見夫君在糾結,鼓起勇氣繼續為對方獻計獻策,
宇文溫這幾個月來和《尚書·堯典》卯上了,她覺得宇文溫應該是真喜歡書上的內容,想要從中為年號取字,那麼,她就小小的邀寵一下。
《尚書·堯典》:日若稽古,帝堯日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張麗華才思敏捷,琢磨著這段內容,建議:“大王,欽明文思安安,欽明如何?”
欽明,敬肅明察,是對帝王的稱讚詞,張麗華覺得宇文溫肯定覺得滿意。
“欽明,清...明。”
宇文溫加重了“清”的讀音,張麗華聞言有些尷尬:“是妾唐突了。”
想了想,她又建議:“百姓昭明,不如...呃,妾還是唐突了。”
“哎,所以為夫就是在糾結....”
宇文溫嘆了口氣,示意張麗華坐好,給他當膝枕,然後舒舒服服枕著。
定年號,有講究,最好不要“重複”,就是不要用前代帝王用過的年號,當然,實際上年號重複的情況還是有的,但宇文溫不希望自己的年號和別人重複。
昭明二字,有光明的意思,宇文溫覺得這兩個字作為年號很合適。
但問題在於,這兩個字有人用過了。
南梁的第一任太子蕭統,先其父蕭衍而去,得諡號“昭明”,即“昭明太子”,蕭統生前曾主持編撰一部詩文總集《文選》,此集故而又稱《昭明文選》。
後來侯景亂梁,立宗室、蕭統之孫蕭棟為傀儡皇帝,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再後來,魏國(西魏)扶持南梁宗室、蕭統之子蕭詧為西梁皇帝,蕭詧亦追尊父親蕭統為“昭明皇帝”。
所以,“昭明”雖然沒有作為正式的年號使用,但已作為諡號以及追尊的帝號使用過,如果宇文溫用了,算是用二手貨。
這倒是其次,關鍵是昭明太子(昭明皇帝)蕭統,為蕭九孃的曾祖父,蕭九娘為宇文溫生的兒子宇文維寧,是昭明太子的玄外孫。
蕭九孃的祖父蕭詧,被魏國扶持為梁國(西梁)皇帝,帝位歷三代,終結於蕭九孃的兄長蕭琮。
宇文溫若是定年號“昭明”,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在表態:要立蕭九娘生的兒子宇文維寧為太子,以便實現南北融合。
梁國已經沒了,但以文學聞名的蘭陵蕭氏,依舊對江南士人頗有號召力,宇文溫若立有蕭梁血統的宇文維寧為太子,似乎是很不錯的選擇。
然而他並沒有這樣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在外必然引起政局暗流,在內弄得家宅不寧。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波,宇文溫不好選“昭明”,但他真是中意這兩個字。
最近,佐官們又提出過很多備選方案,但他都覺得不合適。
實際上,他可以“借鑑”,借鑑原本時代裡在這時間段之後出現的中原王朝年號,但宇文溫覺得這樣太偷懶,某人會認為他很無聊。
譬如定年號為“洪武”。
想想屆時楊濟的表情,宇文溫覺得還是不要開這種玩笑。
又想了想,宇文溫忽然有了主意。
漸漸地念頭通達,他不再糾結,隨後注意到視野裡的張麗華。
張麗華低頭看著宇文溫,見著對方看著自己,心中有些期盼,房內氣氛突然變得曖昧起來。
“為夫忽然想起一件事。”
宇文溫說完,抬手輕輕捏了捏張麗華的下巴:“這幾年過去,兒子呢?怎麼沒見給為夫添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