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二百六十四章 靈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四章 靈感 (1 / 2)

寒風中,一片黃綠色的作物正在隨風搖曳,面頰紅腫尚未完全消退的宇文溫,探手去摘了一片葉子,拿在手中仔細觀察起來,他雖然不是農學家,卻很快分辨出這作物和黃州地區類似作物的些許不同。

黃州乃至漢沔地區種植的麻作物大多為苧麻,而這裡種植的麻作物,是大麻。

大麻,在後世一但提起,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毒品,但實際上此時中原的大麻和後世常說的大麻不是同一種植物,或者說是同科不同種的麻類植物。

大麻科植物有兩個亞種,原生中原的大麻(又稱火麻),是布匹纖維的主要來源,外國稱為“漢麻”,是麻紡織的重要作物,在中原普及棉布之前,麻布是布匹的“主要成員”。

大麻(火麻)的種植,在中原已經延續數千年,歷代朝廷向各地百姓徵收實物稅(租調),其中就包括麻,用麻紡織所得的麻繩、麻袋、麻布,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品。

所以此時的紡織業,實際上除了絲紡織就是麻紡織業,葛紡織已經處於次要地位,至於絲綢,那不是尋常百姓能夠消費的。

而在中原的西南角,印度次大陸,有另一個大麻科的亞種植物,這植物含有某種化學成分,人吸食或口服後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此植物即為後世所稱大麻。

以紡織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黃州,其麻紡織的主要麻原料卻是苧麻,因為在長江流域,苧麻的種植規模比大麻(火麻)要大很多,所以黃州布實際上以苧麻布為主。

苧麻在後世被外國稱為“中國草”,因苧麻布常用於夏季衣著,穿在身上涼爽適人,又稱夏布。

而在黃河流域,大規模種植的麻作物則是大麻(火麻)為主,宇文溫此時身處麻田邊緣,看著寒冬之中的大麻,估算著畝產。

長江流域的苧麻,可以一年三種三收,三次收穫的苧麻分別稱為頭麻、二麻、三麻,收穫的時間點有要求:頭麻要在芒種前,二麻要在立秋前,三麻則是在霜降前。

作為黃州水力紡織業的奠基者,宇文溫知道苧麻的相關知識,但不太清楚河南大麻的種植情況,所以路過麻田時,順便了解一下相關知識,再瞭解一下這片地區麻產量大概能有多少。

而為他作講解的,是蔡家莊莊主蔡佶。

蔡佶如今年過五旬,無官職,是平民身份,知書達理,為蔡氏的當家人,雖然年紀大了宇文溫一倍,但此時此刻說話小心翼翼,因為兩人地位懸殊,尊卑有別。

高高在上的郡王,手握重兵,路過蔡家莊順便吃個飯,若一言不合屠了全莊上下幾百號人,不費吹灰之力,卻不會承擔什麼後果。

所以蔡佶帶著全家老小做牛做馬侍奉都是應該的。

不過宇文溫此來不是為了擺排場,而是要接見“義民”蔡佶,嘉獎對方配合王師剿滅逆賊的義舉,所以行事要“親切和藹”些。

蔡氏是扶溝當地大戶,蔡佶是家主,守著祖輩傳下來的基業過日子,因為仕途不順,所以安心在家當“蔡莊主”,而他的弟弟蔡儀,則是扶溝縣丞。

此次蔡氏兩兄弟協助西陽王府司馬張定發,將盤踞扶溝縣城的逆賊主將解決,雖然這主將據說“半路逃了”,但宇文溫依舊要大力表彰蔡氏兩兄弟。

他就是要以蔡氏兩兄弟作為榜樣,讓周邊地區的官員、豪強大戶們都知道,西陽王不是隻會搞滅門的冷血藩王,只要大家肯合作,好處那是大大的有。

做內應的蔡儀,已經被宇文溫調到亳州總管府治下地區當郡守,而蔡莊主蔡佶,放棄了入仕的機會,將這機會轉給長子,蔡大郎不日便要走馬上任。

而宇文溫探望完岳父,順便路過蔡家莊,吃一頓便飯,算是給足了蔡佶面子,日後那些牛鬼蛇神,要打蔡家莊主意之前,可就得三思而行。

蔡佶原以為西陽王在麻田邊只是隨便問問,未曾料對方問得很細,甚至問他收麻之後對外出售時作價幾何。

蔡家莊種麻,主要目的就是自給自足,紡織成布、麻繩,以應對日常所需,當然應付官府的租調也是必須的,至於出售,不是主要目的。

莊客將收割的麻紡織成布,用不完的布就存放在庫房,有需要時當做硬通貨去買東西,譬如說買牛、馬等牲畜,或者一些日用品。

蔡家莊和其他地方大戶一樣,種麻的目的是自給自足,並不是以出售麻來盈利作為主要目的,在種糧的同時種麻,經過祖祖輩輩的開墾,蔡家莊的麻田面積很可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