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父親臨終前的殷殷囑託,他一直謹記在心,所以即便忌憚弟弟的威脅,卻一直以較為緩和的手段來徐徐圖之,結果對方居然如此決絕。
宇文明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而弟弟的做法是這麼簡單粗暴,傷心之餘,無窮無盡的怒火在心中熊熊燃燒。
即便沒有證據,宇文明也認定是宇文溫策劃了這場刺殺,對方先動手了,那就別怪他無情。
宇文溫安排的刺客,能提前預知他的出行路線,然後設下埋伏,這就說明王府裡有宇文溫的耳目,宇文明無法在短時間裡找出細作,就只能暗地裡策劃、佈置。
他往廣陵飛鴿傳書,告訴弟弟自己遇刺身負重傷,快要熬不住了,讓對方趕緊來長安。
然後他就抓人。
直接抓人是不行的,宇文明不認為弟弟會傻乎乎毫無防備來長安,即便長安是自己的地盤,但宇文明很擔心宇文溫發起瘋來,會使出什麼兇殘的手段。
所以他要下圈套,讓這頭猛虎入陷阱。
宇文明精心設下的圈套,終於等來了獵物,為了騙過宇文溫,宇文明瞞著許多人,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宇文理都騙了。
宇文明知道宇文理歷練得不夠,藏不住事,肯定無法騙過詭計多端的宇文溫,但又要讓宇文理去接對方,以降低對方的戒心。
所以,宇文明只能讓兒子如宇文溫那樣,也以為自己傷勢嚴重,沒多久可活。
讓兒子冒險,就這一次,就這一次便足夠了。
把宇文溫抓了,其黨羽即便叛亂,也不過是垂死掙扎,宇文明對此堅信不疑,他只需要軟硬兼施,就能分化宇文溫的餘黨,把事態平息。
宇文明已經準備就緒,現在,宇文溫終於來了。
。。。。。。
杞王府前院,宇文十五正和熟人們談笑風生,現場氣氛頗為活躍,因為宇文十五雖然是豳王的人,但實際上和“老宅”的人很熟。
老宅,就是當年的杞國公府。
宇文溫為故杞王宇文亮的次子,而宇文十五,自幼便跟著二郎君,雖然二郎君後來過繼,但一主一僕時常回“老宅”,宇文十五自然和“老宅”的僕人們很熟。
時光流逝,杞國公府變成了杞王府,僕人們多有提拔,甚至外出帶兵或者當官,但大家始終是杞王府的人。
老郎主去世,大郎君成了一家之主,雖然府里人員有些變動,但“老人們”大多還在,所以宇文十五每次到杞王府,都能和熟人們聊得熱火朝天。
當然,宇文十五今日來杞王府不是單純為了敘舊,畢竟他作為京官,隨時都有機會到杞王府走走,向杞王夫婦請安,看看杞王有何吩咐,今日在此,是因為他的郎主、豳王宇文溫就要到了。
先前,杞王遇刺,雖然性命無憂,但為保萬全,杞王還是召遠在廣陵的豳王入京,宇文十五是知道這件事的。
他卻不敢去想杞王遇刺一事,是否和郎主有關。
杞王遭遇的刺殺,刺客使出的手段十分兇殘,把整條街都炸了,可官府事後檢查現場,據說沒發現有埋設轟天雷的痕跡。
宇文十五覺得世間恐怕只有郎主才有如此手段,但他事前沒有收到郎主的任何訊息,事後郎主也只是問他長安城的情況如何,沒有多說什麼。
所以宇文十五覺得,郎主應該和此事無關,若郎主真要動手,按說不會不讓他知道。
亦或是不信任他,所以不說。
這一猜測,讓宇文十五十分惶恐,心中惴惴,卻不知該怎麼辦。
當然,也許郎主真的不是幕後主使,所以宇文十五不敢胡思亂想,就等今日宇文溫到杞王府走一遭之後的結果如何。
宇文十五覺得,如果郎主要翻臉,真的策劃並實施刺殺,那麼杞王沒死,還讓其入京,郎主肯定心中提防,不會輕易出發,甚至直接在廣陵起兵。
而杞王若是認為郎主是行刺事件的幕後主使,必然不會讓世子親自去灞橋驛相迎。
因為杞王對世子寄予厚望,絕不會讓世子冒著被挾持為人質的風險行事。
所以,一定是我想多了。
宇文十五如是想,就在這時,王府正門外等著的僕人,看著街道另一頭,興奮的低聲喊著:“來了,來了,世子和豳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