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緣停下腳步,看著前方遠處匆匆而過的一名男子,那男子他認得,是陳國天子陳叔寶身邊宦官,姓蔡,頗受寵幸,陳叔寶每次出行,身邊可以經常有此人跟隨。
如今這位宦官在此出現,那就意味著....
智緣把目光轉到面前的寺廟,隨後若有所思,見著那宦官上了輛馬車離開,他掉頭離去。
陳叔寶在這寺裡,他就不進去了,免得被對方撞見,又是一番盛情邀請,屆時他接受不是,不接受也不是。
俗家名楊廣的智緣,已經對塵世沒有多少留念,除了偶爾想起姊姊楊麗華之外,他已經沒有別的牽掛,而目睹了百姓的生活之後,智緣對於佛法的感悟精進許多。
作為智顗大師的弟子,智緣在佛法上的造詣,已經超過自己的大部分師兄們,但他依舊堅持行走民間,切身感受百姓疾苦,竭盡所能以佛法緩解貧苦百姓的痛苦。
為倒在路邊的餓殍超度,為身患重病的窮人誦經祈福,為傷口化膿、哀嚎不已的傷兵誦經祈福,將奄奄一息的孤兒,帶到寺廟安置。
智緣的身體力行,贏得普通百姓越來越多的尊敬,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從建康潰逃的亂兵才沒有為難他,使得智緣得以脫身,回到建康,繼續聆聽師父的教誨。
數年前的那場兵變,讓建康經歷了一場劫難,當智緣回到建康時,賴他保護的張貴妃和寧遠公主已經不知去向,隨後朝廷追封張貴妃為皇后,這意味著兩名女子已經香消玉殞。
兩人的遭遇,只是這場變亂之中眾多百姓遭遇的一個縮影,智緣對此頗為感觸,他對於師父的主張愈發贊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開山立派,為更好的弘揚佛法做準備。
千百年來,無論是英主也罷,昏君也好,上位者何曾真正關心過底層百姓的生活疾苦?
當年,智緣尚是塵世中人時,就感慨過昏君無道,以至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然而,即便是盛世明君,百姓的日子又能好到哪裡去?
漢武帝北擊匈奴,冠軍候封狼居胥,這是名載史冊的壯舉,可漢軍威武的後面,是國力透支、大量百姓家破人亡,情況之嚴重,以至於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
昏君禍害百姓,英主為了實現宏圖偉業,同樣會不恤民力,所以,智緣認為師父說得對,只有佛法才能真正普渡世人。
這條路很難走,而師父年事已高,所以智緣覺得自己將來要承擔的重任,不是眼下的學問能夠撐住的,只有抓緊時間研習佛法,早日達到甚至超越師父的境界,才能接過師父的擔子,繼續走下去。
幾名路人迎面走來,認出了這位有著慈悲心腸的智緣法師,紛紛停下腳步,以發自內心的尊敬,向其行禮,智緣也停下腳步還禮,正要繼續前行,卻聽得身後傳來喧囂聲。
轉身看去,只見那佛寺前人影晃動,喊聲連連,有許多人跑進跑出,隨後大門關閉,手持兵器的男子把守門口,然後吹響號角,似乎是在傳遞什麼警訊。
似乎廟裡出事了。
智緣如是想,但這和他無關,於是繼續前行。
前方有兵馬出現,向著佛寺趕去,馬蹄聲陣陣,打破了街坊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