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二十七章 琅鋣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琅鋣榜 (1 / 2)

青州總管府膠州高密郡,東海之濱,琅琊臺,巡察至此的河南道巡察大使、豳王宇文溫,正登臺遠眺,看著東面一片汪洋,只覺心曠神怡。

琅琊臺,位於膠州琅琊山上,太史公《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琅琊,故曰琅琊臺”。

在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的重要城邑,而越王勾踐滅吳後,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琅琊,起觀臺,以望東海。

待得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成為始皇帝,三次巡遊至此,調動民夫築琅琊臺,宇文溫此時所在的琅琊臺,已被歲月留下許多痕跡,但不知所處之臺,是否始皇帝所築琅琊臺。

對於後世來說,琅琊二字,多與“琅琊王氏”聯絡在一起,高貴的世家風範,憑空讓“琅琊”二字多了一分風采。

而對於宇文溫來說,這裡只是一處“旅遊勝地”,他巡察青齊之地至此,正好登臺看看海景,然後等著吃海帶燉雞。

一旁的避風處,火堆上架著的行動式行軍鍋裡,正燉著一鍋海帶和鮮雞,些許香味撲鼻而來,讓宇文溫食慾大增,想著久違的海帶,他浮想聯翩。

不如開啟科學之力,從海帶裡提煉出“味之素”並大規模量產,然後暢銷天下,以此成為最強食神...

好吧,提煉味精什麼的不科學,他無法做到,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從現在開始,能夠吃上久違的海帶了。

海帶,並不是中國原產,這是一個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實,而在這個時代要經常吃可不算容易。

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以前,中國境內出現的海帶絕大多數都是海外舶來品,主要產於朝鮮半島,直到海帶種植技術成熟,中國才有了產自本土的海帶。

原因在於海帶只適合生長在水溫較低的海域,而在如今的青齊沿海地區,即便從百濟、高句麗海域漂來了昆布(海帶),到了夏天海水水溫上升,海帶有多少就死多少。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中原罕見的昆布(海帶),成了名貴海產,以至於被訛傳為長生不老藥。

“當年”,始皇帝派徐福在琅琊臺出海尋訪仙人,求長生不死藥,其中就包括昆布。

不過據“考證”,那時所說的昆布,實際上是指中國沿海(青齊一帶)生長的海藻,未必是指朝鮮半島所產長條狀的海帶。

不管怎麼樣,反正宇文溫如今就要把海帶當做昆布,向中原市場大規模銷售,藉此牟利。

在這個時代,昆布是珍貴海產,甚至可以當做名貴藥材,是百濟、新羅或者高句麗使者帶來的貢品,只有皇帝才能優先享用,或者再由皇帝賜予大臣享用。

所以昆布是一種“逼格”很高的海產,如今也是倭國除了白銀、硫磺之外,最有實力的“拳頭產品”。

這個時代的倭國,不是明朝中後期的日本,因為採礦、提煉技術水平低下,白銀產量就那麼些,宇文溫要想開展對倭貿易,總得“幫”對方找到一些高價值的特產,如此一來雙邊貿易才做得下去。

倭國的硫磺資源很豐富,但還不夠,於是絞盡腦汁的宇文溫好不容易才想到了昆布(海帶)。

在白銀產量不足的情況下,倭國要想從抵達博多的市舶司船隊手中換購大量絲綢、瓷器等貨物,就得準備大量的硫磺和昆布。

硫磺可以做火藥,多少都不夠,而昆布可以當做奢侈品或藥材銷售,同樣獲利不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