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七十五章 如火如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五章 如火如荼 (1 / 2)

正午,嶽安城南,一個剛出現沒幾日的草市裡人山人海,從大山裡出來的蠻民,帶著各式各樣的山貨來到草市,和操著陌生口音的商賈交換各類物資,場面十分熱鬧。

草市原指鄉村自發形成的定期集市,一般位於水陸要道、津渡、驛站等地區,是各地百姓出售、購買物資的好去處,有的地區因為商業交易旺盛,原本的草市就變成了固定集市,然後大量居民點出現,演變為城池。

嶽安為霍州州治,南臨大別山,若是太平時節,常會有山中蠻民出山,來到嶽安用山貨和當地人換取鹽、鐵等緊俏物資,於是在嶽安城南郊會定期出現草市。

為了籠絡山蠻,霍州官府將草市固定化,是為“蠻市”,讓山蠻能夠換取必須品,減輕對方派兵出山劫掠的衝動,也順便吸引各地行商來此地販賣貨物,增加州府稅收。

然而無商不奸,來嶽安蠻市和山蠻做買賣的行商,大多追求暴利,所以那種以次充好、哄抬物價的事情在蠻市很常見,而蠻民有時候忍不下這口氣,和行商發生爭執,然後動口會演化為動手,鬧出人命。

所以嶽安蠻市時開時閉,而隨著時局動盪,願來嶽安的行商漸漸變少,嶽安城南郊的蠻市已經有一段時間沒開張了,而此次重開集市,為避免引起山民的不快,新官府未再稱其為“蠻市”。

此時此刻的草市,已經變成了“黃州小商品展銷會”,行商們和山裡的頭領們藉助“通事”交談,對以物換物的比價進行叫價還價。

黃州的商賈,對和山民做買賣很有經驗,知道對方想要什麼,也知道對方能提供什麼,畢竟商賈裡就有許多人出身大別山中山寨。

所謂山貨,是山中物產的統稱,大別山脈範圍那麼大,綿延群山之中有許多物產能在山外賣出好價錢,譬如皮貨、寶石、名貴草藥、珍稀動植物等。

甚至還有金銀,這可是走到哪都能當做硬通貨的東西。

蠻民需要的東西也不少,黃州都有出產,所以正是做買賣的好時機,許多行商直接讓夥計展示起自己帶來的貨物,首先是鐵鍋。

鐵鍋,是首先在黃州總管府地界出現的炊具,出現沒幾年,自從官府拿下了大江南岸的郢州(改名為鄂州),在大冶開山冶鐵,鐵鍋的產量越來越大,暢銷各地。

用鐵鍋煮菜做飯比用釜、甑省柴禾,而且還能“炒菜”,當然這要配上炒菜鏟,而如何展示鐵鍋的好處,有兩個套路。

首先是對比,在鐵鍋和釜裡放相同水量的水,用分量一樣的柴禾煮,其結果自然是鐵鍋裡的水先開。

其次就是現場烹飪,庖廚用各種花哨動作展示何為炒菜,讓圍觀群眾看得一愣一愣。

這種推銷的套路,行商們已經駕輕就熟,三兩下就吸引了許多山民圍觀,隨著香噴噴的菜餚出鍋,讓山民們試吃之後,大家對於鐵鍋的效能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然後就是搶購,用自己帶來的山貨換鐵鍋。

除了鐵鍋,還有各類鐵製品,譬如鋤頭、鏟子、鐮刀、斧頭,小的鐵製品有繡花針、魚鉤、剪子、錐子、錘子、鉗子等,這都是生活必需品,但在山中卻很緊缺,因為山裡本來就缺鐵。

缺鐵不代表沒鐵,但寶貴的鐵都用到武器、農具上,蠻民哪有那麼多鐵來磨針,許多人縫衣服用的是骨針甚至木針,釣魚用的是骨鉤,至於剪子,那是傳家的寶貝。

而現在,面對著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的鐵製品,蠻民們毫不猶豫掏出山貨去換,但這還不夠,因為行商們手裡還有好東西,那就是花布。

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花布,比一般花布明顯耐洗,其五彩斑斕的圖案讓各山寨蠻民看花了眼,他們自己紡織的土布與之一比,簡直是黯然失色。

不過蠻民帶來的山貨之中,卻有一種佈讓行商們有強烈的收購慾望,那就是斑布。

斑布,即蠟染布,這是山寨獨有蠟染工藝染出來的布,有著漂亮的花紋,在山外能賣出好價錢,所以,行商和蠻民各取所需。

除了布,還有一種貨物是山民們聞所未聞的,那就是豬油,許多桶豬油就這麼擺在大家面前,這些豬油放了鹽然後熬成油膏,可以儲存差不多一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