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東昇,黃河北岸黎陽津,黎陽關守軍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昨日,敵軍襲擊黃河南岸白馬津,若不是浮橋北岸守軍當機立斷縱火燒橋,又把固定浮橋的鐵索弄斷,對方搞不好就得手了。
為了防止敵軍趁夜渡河搞偷襲,黎陽關守軍熬了一夜,不敢掉以輕心。
作為黎陽城的門戶,扼守黎陽津的黎陽關,位置十分重要,若敵軍從南岸白馬津渡河北上,黎陽關守軍要予以迎頭痛擊,不能讓對方在北岸站穩腳跟。
黎陽津和白馬津,這兩個渡口名稱,實際上指的卻是黃河上同一個渡河地點。
這處重要的渡河地點,其北岸是河北黎陽地界,故而對於河北一方來說,常稱這處渡口“黎陽津”,而南岸是滑臺地界,對於河南一方來說,則稱渡河之處為“白馬津”。
古往今來,圍繞白馬津或黎陽津爆發過許多戰鬥,若是嚴冬季節,黃河冰封,人們可以踏冰往來黃河兩岸,但除了冬天,其他季節渡河就得乘船。
近一年多以來,因為兵馬頻繁調動,為了方便大規模軍隊通行以及物資輸送,黎陽津和白馬津之間的黃河河面搭建了數道浮橋,後來精簡為一座,成為溝通黃河南北兩岸的要道。
如今連線黃河兩岸的浮橋已斷,北岸黎陽津的守軍無法得知南岸情況如何,為防備敵軍渡河,於是加強黎陽關防備,不能讓對方輕易渡河。
如今天色大亮,一夜無事,守軍將士鬆了口氣的同時,不由得開始擔心接下來的戰事會如何發展,因為黎陽位置很重要,是鄴城的南方門戶之一。
黎陽所處之地,源自先秦黎國(侯國)之地,城池築於黎山之南,黃河以北,正所謂“山南水北稱為陽”,黎陽城本該稱為“黎陰”,之所以有現在的名稱,是因為取山之名、取水之陽。
黎陽城以黎山為基,東側為故城,而北面百餘里外就是鄴城,黎陽一旦被敵軍攻佔,意味著京城直面逆賊兵鋒,可今朝廷官軍主力一在河東蒲津、一在河南鄭州,真到了那個時候,兩處大軍根本就沒辦法及時回援。
所以,黎陽不能有失,朝廷必然會派出援兵,加強黎陽津和黎陽城的防守。
正如白馬津不在滑臺城邊上一樣,黎陽津當然不會緊靠著黎陽城,兩者之間有一定距離,所以要分兵把守,黎陽津處有黎陽關,為高齊時之石濟關,因為修築於石濟水入黃河處河道而得名。
周國滅齊國後,石濟關更名黎陽關,為黎陽城南面門戶,南來敵軍渡河之後要想進攻黎陽,就得先拿下黎陽關。
黎陽關距離黎陽城不算遠,和關城互為犄角。一旦有事,黎陽派出的援軍很快就能抵達,而在黎陽關上視野遼闊,能將黃河河面以及南岸遠景看得一清二楚。
此時的黃河河面升起霧氣,白茫茫一片,位於黎陽關上計程車兵,看不見南岸陸地,這種起霧的情況倒也常見,一般來說待得太陽昇起,霧氣自然就消散了。
在那之前,為以防萬一,黎陽關守軍在渡口岸邊佈設木樁、拒馬等障礙物,以便儘可能對可能渡河來攻的敵軍造成麻煩和不便。
屆時對方會因為登陸不暢,大量人員聚集在岸邊,先上岸的不好前進,接踵而來的船隻靠岸後,船上兵馬無法上岸,如此一來,己方就可以“半渡而擊”,輕而易舉將對方打退。
忙碌的身影之中,有一個年輕新兵停下勞作,抬頭看看眼前大河,有些疑惑的問身邊老兵:“李叔,守住黎陽津有用麼?”
那老兵沒好氣的說:“有沒有用,都得守不是?哪裡來的那麼多廢話,趕快乾活!”
“我就是想不明白啊...”
“你...說,有何想不明白的?”
“這黃河那麼長,哪裡不能渡河,何苦集中在區區幾個要津處渡河呢?”
老兵聽到這裡,直起身用手點了一下新兵的腦門:“我問你,你家裡有院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