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宇文溫的岳父尉遲順不會坐視小黃被圍不理,肯定要分兵來救,到時候東南道行軍拿不下小黃,又失去速取彭城的機會,兩頭落空,錯失大好良機。
然而,即便東南道行軍順利東進,全取徐州總管府,接下來面臨的戰略態勢,依舊很危險。
黃河、淮水、長江,從北往南看,這三條東西走向的河流形成一個“三”字,若東南道行軍收復淮北全境,那麼周國(宇文氏)控制的淮北,就變成“三”字中間那一橫,
北面,是尉遲氏控制的河南地區,南面,是陳國控制的淮南地區,對於東南道行軍來說,這同樣是腹背受敵。
而這種長條狀的地區,只要中間一點被截斷,末端(東段,淮泗地區)的軍隊就會孤立無援,遲早要完。
即便如此,宇文溫還是選擇東進戰略,將領們對此也持贊同態度,因為出征打仗,本來就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大家既然連死都不怕,當然不怕冒險,無非是值不值得。
基於這個戰略目標,宇文溫制定了一系列戰術方案,今日軍議,就是要大家群策群力,將這個戰術方案完善並立即付諸實施。
簡而言之,宇文溫要和時間賽跑,趕在陳國和尉遲氏媾和前拿下彭城,然後趕在陳國翻臉之前,穩定淮北防線,時間節點是今年秋收。
宇文溫判定,剛‘收復’淮南的陳軍,至少要等到秋收時才有足夠的糧食支撐軍隊北犯,順便“就食於敵”減輕後勤負擔。
所以己方要趕在秋收之前拿下彭城,收復徐州總管府地界,在那之後看情況決定是否抽兵北上。
屆時,要麼以彭城為據點,北上取青齊之地,要麼以渦陽為據點,北上取亳州之地,最終目標是宇文溫要協助宇文明,將尉遲氏的軍隊趕到黃河以北。
到時候,南邊的陳國再跳也沒用。
這一系列戰略、戰術,立足點就是趕在秋收前拿下彭城,如今是夏天,還有不長不短的時間,戰機還是有的,所以宇文溫和眾將議了一個多小時候,做出最終決定。
行軍總管楊素領兵東進,主攻彭城;行軍總管韓擒虎同樣領兵東進,取彭城南方屏障下邳。防範南面泗口附近陳軍可能的偷襲,兩軍以楊素為主。
行軍總管宇文十五繼續坐鎮淮西,防範壽春方向陳軍有可能異動的同時,確保淮西地區完成秋收,籌措糧草供應大軍。
最關鍵的戰線節點:汝陰、渦陽,由行軍元帥宇文溫親自鎮守,駐紮地為渦陽;行軍總管史萬歲,領兵駐紮在渦陽以北,防範亳州軍可能的南犯。
史萬歲所部還負責伺機佯攻小黃,迫使亳州軍收縮兵力,無法分兵東進增援徐州,亦或是分兵西進增援鄭州。
與此同時,史萬歲和宇文溫互為犄角,防範南面陳軍的偷襲。
由宇文溫坐鎮渦陽、居中排程,確保東線作戰官軍的後勤及後路,眾將對這一決定毫無異議,甚至認為沒人比宇文溫更合適。
這不是大家恭維宇文溫,而是宇文溫守懸瓠的出色戰績,讓行軍總管還有其他將領們信心十足,有西陽王守後路,楊素和韓擒虎可以全力以赴攻略淮泗地區。
另一個原因,是宇文溫籌措糧草、軍需確實有一套,所以,各位行軍總管的要求就紛至沓來。
要兵員,要糧草、輜重,而要速下彭城,還得打造大量投石機,需要大量轟天雷,都需要大量物資,要滿足這些要求可不容易。
持續兩年的戰事,一年以來的連番大戰,同時對河南、兩淮兩個方向用兵,已經讓山南地區的人力物力透支,宇文溫想要籌措行軍總管們所提要求中的各種物資、兵員,困難很大。
但宇文溫對此依舊有信心,他環視在場將領一番,開口說道:
“論行軍打仗、攻城掠地,寡人可能不如諸位,可說到籌措軍需、轉運糧草,諸位,可比不上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