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交戰是這樣,騎兵交戰不也是這樣麼?
組成橫陣的虎林軍騎兵,與如浪潮般湧來的東軍騎兵撞在一起,戰場上人仰馬翻,鮮血四濺。
為了維持呆板的小橫陣,虎林軍騎兵們實際上沒有什麼自由活動空間,許多騎兵位置固定,被敵人輕易用馬槊刺倒,位於戰線最前列的許多小橫陣瞬間就消失在敵騎之中。
然而,他們用血肉之軀組成的‘牆’,直接撞倒了許多敵騎,為後續的同袍提供了機會。
為了躲避這一堵堵活動的“牆”,東軍騎兵的陣型很快就愈發散亂,若是在寬闊的草原,或者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他們可以四散開來,如同狼群一樣隨意狩獵,將獵物玩弄致死。
但在這個戰場,他們的活動區域被嚴重壓縮,左右都是軍陣,無法大範圍迂迴,只能直來直去。
面對著紀律嚴明、隊形整齊的虎林軍騎兵,東軍騎兵技藝再好,陣型卻很鬆散,對沖時往往是兩三個人面對十個人,就像孤身衝擊方陣的勇士,除了被捅成蜂窩,沒有破陣的可能。
個人技藝再精湛,也只有一對眼睛、一雙手,躲過當面戳來馬槊,卻躲不過旁邊戳來到另一根馬槊,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躲不避,和一名敵人同歸於盡。
用自己的命,換來擊潰敵軍的機會。
不是誰都有這樣的覺悟,所以,面對紀律嚴明到呆板的虎林軍騎兵,個人技藝精湛的東軍騎兵明顯落了下風,氣勢洶洶的衝鋒,卻如同拍打在河堤上的浪潮,很快便碎裂、崩潰。
騎兵崩潰,但東軍本陣隨後出擊的隊伍依舊在前進,那是身著重甲、手持斬馬劍的驍勇,落日的餘輝照在劍刃上,反射出一道道寒光。
斬馬劍,顧名思義此劍可斬馬,雖有劍名卻為雙刃長柄武器,可以當做短矛使用,方法是戳、刺,也可以當做長柄刀用,方法是砍、斬。
在陣型嚴密的時候,砍只能是從上往下砍。
即便如此,斬馬劍一樣可以將騎兵連人帶馬砍成兩段,甚至當頭一斬之後,還能前刺或者反挑。
攻防兼備的斬馬劍分量十足,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會用、用得好,對於臂力和體力的要求也很高,而迎向西軍騎兵和戰象的驍勇,是精銳中的精銳。
他們身形魁梧,久經沙場,專門負責堵戰線缺口。
本陣不容有失,戰線必須保持,一旦讓敵軍戰象突入中軍,那就意味著左軍、右軍被切斷聯絡,極易為敵軍逐個擊破。
所以,即便衝過來的是戰象,驍勇們也無所畏懼。
看著擊破己方騎兵的敵騎,看著其身後那些形如城牆的戰象,驍勇們舉著斬馬劍,在長矛兵的掩護下,伴隨著本陣那讓人熱血沸騰的鼓聲,排成整齊的橫隊,大踏步迎向敵人。
歷經血戰的虎林軍騎兵,沒有貿然衝擊敵陣,許多人下馬扶起墜馬負傷的同袍,坐上馬向後方移動,將衝擊通道讓給戰象們。
面對著閃爍寒光的敵陣,馭者吹響號角,戰象雙目猩紅,明顯處於亢奮狀態,大踏步前進,雙方距離越來越近,就在戰象長嘯即將加速衝鋒時,東軍驍勇率先衝鋒。
戰陣之中呼喊聲如潮般響起:“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