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的提問,讓在座股東默然,因為這提問直指他們心中的一個擔憂,那就是沒有靠山的商賈對於官府來說,是待宰肥豬,豬肥了,就可以殺掉吃肉。
許多地方官,看中了過路行商攜帶的貨物,於是汙衊對方是賊人,直接派兵殺人奪財,行商們對此卻無可奈何,所以除了實力雄厚的豪商,長途販貨真的是危機重重。
黃州的商賈有西陽王這個大靠山,一般的州郡官府不敢把他們當肥豬宰,然而當地方官換成京官,打主意的不是地方官府而是朝廷,那可就不太妙了。
正如王越所問的那樣,若朝廷向黃州商賈‘借錢’,借還是不借?無論做出哪種選擇,對於黃州商賈來說都是損失。
行商都知道,在外奔波時要“財不露白”,以免招來禍事,而黃州商賈若一而再、再而三的捐巨資助戰,遲早會被朝中的有心人注意到,然後打歪主意。
如今的長安朝廷正是急需用錢之際,萬一有人攛掇,真的向各地豪商借錢,其中也包括黃州商賈,借了錢後不說不還,只是不知何時才能有餘錢還,到時該怎麼辦?
更別說自古以來,在統治者的眼中,商賈形同賤民,朝廷真要是借了錢翻臉不認賬,商賈們還能如何?事情到了這個層次,西陽王怕也只能長嘆一聲卻無可奈何。
大家都聽過西陽王說的一句話,獅子越強壯越厲害,可一頭豬越強壯越危險,黃州商團一直想變成獅子,但現在還只是豬,最多是正在變成野豬,所以行事要韜光養晦,財不露白。
然而黃州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都知道許多作坊主、養殖場主、商賈們賺了大錢,而黃州官府每年明顯增長的商稅收入,也證明黃州的有錢人越來越多,這一情況根本瞞不住。
所以,王越此時再次強調,所謂韜光養晦,不是要隱瞞自己有錢,而是要隱瞞自己到底多有錢,決不能給外界有這麼一個印象,那就是手頭緊就能找黃州商賈“借”錢花。
這種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商賈們辛辛苦苦賺取的利潤,卻變成別人眼中唾手可得的財富,換誰誰願意?
王越開始解釋西陽王為何做出如此決定:“大王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此次並未打算向大家募捐,而是要用隱晦一些的手法來解決問題。”
有股東發問:“那麼,我等若是以“借錢”的名義,把錢財捐給大王,總不會有問題了吧?”
“西陽王為國征戰,竟然窘迫到要舉債養兵,天子知道了會如何想?杞王知道了會如何想?”
王越的反駁很犀利,那股東想明白這樣會鬧出禍事,不由得訥訥:“呃...王兄說的是...”
“其實,王某之前在光城,聽大王說過很多想法,其中一個構思,讓王某宛若醍醐灌頂...”
王越開始進一步解釋西陽王做出如此決定的緣由,諸位股東聞言正襟危坐,認真聽王越所說西陽王的精妙構思。
錢不夠花,怎麼辦?
好辦,舉債,這種事並不是沒有先例,成語債臺高築,典出周代時,周赧王欠債無法償還,被債主逼得躲在一座臺上。
而王越之前到光城,和西陽王商議如何解決缺錢的問題時,西陽王提出一個構想,那就是黃州官府向民間舉債,但舉債的方式很特別,就是發行“債券”,讓民間人士認購。
一張面值一千文的債券,為期一年,期限到了之後,手持債券的人到官府兌現,除本金一千文之外,還有利息兩百,也就是說,這債券的利息是二成。
簡而言之,官府發行債券,用利息來吸引百姓購買,從而獲取大量資金,緩解財政危機,而債券的交易是你情我願,不存在官府強行攤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