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達拏是官場老手,對於敏感話題做出的回答,說和沒說一個樣,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也就是所謂的打官腔。
言下之意:丞相知不知道這種流言(說法)?知道。
丞相的看法是什麼?目前認為是道聽途說,因為暫時沒有證據。
崔達拏的話外之意則是:至於何時有證據,那就要看你懂不懂事了。
黃州總管府為周陳對峙前線,黃州總管宇文溫,大力發展治下州郡產業,據多種渠道傳來的訊息,有陳國商人頻繁出現在西陽,也就是說,宇文溫違禁,長年和敵國做買賣。
這種事情老早就傳到先丞相尉遲迥耳朵裡,但當時老丞相對於此事卻不置可否,作為心腹佐官的崔達拏,當然知道其中蹊蹺:
宇文溫賣給陳國的只是些布匹、書籍、琉璃鏡、還有各種商品,但就是沒有糧食、鐵器。
和敵國做買賣確實不對,但要說資敵有些勉強,反正這小兔崽子有他老子來管,遠在鄴城的朝廷也懶得摻和,最多將此事做個由頭,時不時拿捏一下杞王宇文亮。
如今繼任丞相的尉遲惇也是這麼想,所以“西陽王私通南朝資敵賣國”的話題,也就只是流言罷了,只有需要敲打宇文亮時,才會適當提起。
結果現在倒好,當事人把這泡屎擺到檯面上撥弄。
崔達拏覺得宇文溫真是腦子壞掉了!
“看樣子,崔長史似乎相信這流言?”
“大王說笑了,下官只當這流言是捕風捉影。”
“終有一日,寡人要在朝堂上,請求天子和丞相主持公道,當眾和那居心叵測之輩辯個高下!”
“呃...某些人不過是道聽途說罷了,大王還請息怒。”
宇文溫語出驚人,崔達拏差點脫口而出“大王,體面些!”,好歹話到嘴邊硬是憋住了,換了個說詞,他覺得宇文溫有些不著調,大概腦子真的壞掉了。
但很快崔達拏便回過神來,他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便陷入宇文溫的語言圈套,思維和情緒不經意間被其調動,接下來對方若是要套話,怕是一套一個準。
小狐狸,難怪先丞相會高看你一眼!
崔達拏想到這裡,心中暗自警惕,之前先丞相尉遲迥對其孫女婿宇文溫的評價不錯,那時他還覺得有些不解,如今看來,老人家果然是閱人無數,看破了宇文溫的‘真面目’。
宇文溫無所謂崔達拏怎麼想,他做事不喜歡授人以柄,而基於各種原因露出的‘破綻’,譬如和陳國商人做買賣的事情,自然要有個說法圓回去,以免日後被人翻出來搞事。
“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燒’,今日崔長史便為寡人做個見證。”
“下官愚鈍,還請大王賜教?”
“傳令下去,擂鼓,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