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陽城北,西陽王府湖畔莊園,一處院子內,剛放衙的西陽王宇文溫正看著地上一大圈線纜,這是剛從湖裡撈出來的實驗線纜,名為防水電報線。
長十里,鐵線為芯外裹杜仲膠作為絕緣膠,造價為一里六百貫,所以這一大圈所謂防水電報線,花了宇文溫一萬貫。
這是什麼概念?按如今米價,一貫錢能買二石好米,那麼一萬貫錢就能買兩萬石米,足夠虎林軍五千人兩個月的口糧,結果現在打了水漂。
電報線浸水試驗,到今日只有三百一十二日,沉在湖底的電報線無法傳遞訊號了,費了好大勁撈上來一看,外層的杜仲膠皮已經多處腐爛,內裡的鐵線明顯生鏽。
沒有了杜仲膠絕緣,鐵線直接和水接觸便導致漏電,所以鐵質電報線兩端自然無法傳遞電報訊號,而電報線的防水效能若不行,那麼就意味著電報‘水線’無法實用化。
中午時還和楊濟高談闊論、談笑風生的宇文溫,如今如同霜打的茄子沒了精神。
他一直有野心,始終幻想著有朝一日將有線電報實用化,隨後縱橫天下,但卻被血淋淋的現實教做人:自己的技術水平差得太遠。
有線電報,顧名思義是靠電報線來傳遞電報訊號,所以要有實體的電報線,那麼鋪設電報線的問題就必須考慮:走陸路還是水路?
陸路,要麼用電線杆拉線,那麼隨時都有被人破壞的可能,不說別的,光是缺鐵缺銅的沿線村民或路人都可能隨時起歹心。
要麼埋在地下,麻煩也不小:線路維護起來很麻煩,而有心人一樣會弄斷埋在地下的電報線,更別說埋在土裡要面臨被水浸泡的問題。
反正電報線都要做防水處理,那還不如走‘水線’,也就是讓電報線沉在江河裡,一來不易被人破壞,而來不需要豎電線杆或者挖溝佈線。
只需要船隻載著電報線沿著江河一路鋪設即可,當然基於各方面考慮,每隔一定距離需要一箇中轉站,一來是方便排障,二來方便更換線纜。
尤其長江流域,譬如從中游的西陽到下游的建康,水路大概是一千三四百里,電報線走‘水線’的話,其安全性有保障:長江的水那麼深,蟊賊就算想偷搞破壞也沒法撈起來。
又比較隱蔽,不像用電線杆拉線那麼顯眼,宇文溫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自己從西陽偷偷拉一條電報線到建康,神不知鬼不覺就能控制長江流域地區。
將來周國平陳統一中原,他光是靠著電報線傳遞各地物價,憑著未卜先知的本事四處調貨低買高賣,肯定能變成新一代‘陶朱公’。
這一切的前提,是做出耐用的防水電報線,橡膠是不用想的,所以宇文溫首先想到的是漆、桐油,用防水油布包裹鐵線做成防水電報線。
但成本太高而效果差強人意,所以進一步的改進是用杜仲膠。
因為研究壓縮氣體科技的關係,宇文溫已有大片杜仲園,所以杜仲膠的數量還是能保障的,好不容易做出十里長的防水電報線,他還以為能在湖底撐上兩三年,結果一年不到就完蛋了。
一萬貫打了水漂不說,接下來還有一個更鬱悶的訊息。
電報研究小組發現,隨著電報線長度的增加,電報線兩端的電訊號出現越來越明顯的延遲,經過無數次試驗後估算出一個可能:
如果西陽和建康之間長達一千三四百里的電報線鋪設成功,從西陽向建康傳送一百字的電報,大概兩三個時辰後建康那邊才能接收完畢。
其次,若要維持這麼一條電報線,需要的電池數量將會十分驚人,其成本還得另算,如果要估算出一個總費用的話,西陽到建康的電報線(單線),至少要花費九十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