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有錢一起賺的原則,數月前臨近各州新開的水力紡織布坊,也分到了訂單,而西陽城裡的那些單獨的裁縫店,也獲得了訂單,只是裁縫們也得到河邊布坊“上班”。
無數的羽絨從各處養鴨、養鵝場運來河邊,由裁縫和製衣工裁剪、填充、縫製成官軍的寒衣。
正所謂“量體裁衣”,數萬官軍將士身材各異,要想短時間大批次製作寒衣,尺碼是個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做成裲襠。
裲襠其實就是兩塊布用繩子把肩膀、兩肋連線起來,要想調整鬆緊那就相應的收放繩子即可。只要不是身材相差太大就行,無所謂量體裁衣。
當然為了保證防寒效果,羽絨裲襠的雙肩和雙肋不能如此簡陋,官軍將士先著單衣,然後穿上羽絨裲襠,外套其他保暖衣物,再。
所有的寒衣尺寸都是統一標準,無論哪家裁縫做出來的基本都是一模一樣,也省得分發時選來選去選半天。
這種羽絨裲襠率先在虎林軍中推行,經過數年的穿著試用,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了改進,又在別處官軍小範圍試穿過,根據反饋再度修改,才成了如今的式樣。
也正是如此,大行臺才敢放心下如此大一筆訂單,這可不是單純為了照顧自家人子的買賣,名正言順讓別人心服口服。
當兵的要上陣殺敵玩命,要是敢明目張膽的在戎服上搞鬼搞怪,亂了軍心可沒地方後悔,而耐穿又保暖的羽絨衣,真是讓人不知該如何形容。
鴨絨有騷味,但確實保暖,郝吳伯也是漸漸知道,以前過冬時士兵穿著的寒衣,填充物五花八門,綿絮是不要想了,有碎布帛都是好的,更多的是稻草。
身上穿的不怎麼樣,腳上穿的更是好不到哪裡去,靴子基本上罕有,布鞋馬馬虎虎,更多計程車兵穿的是草鞋,為了禦寒還塞了很多草。
如今這幾年就不一樣,山南周軍的待遇在慢慢提高,而黃州物美價廉的羽絨衣,更是讓官軍的待遇上了個層次,也讓黃州的商家沾了光。
新下三萬件羽絨衣的訂單,讓黃州的布坊、裁縫忙得腳不沾地,連養鴨、養鵝場都在城裡到處招工,郝吳伯這一段日子忙下來,終於見識到何為共贏。
走過場問了問布坊的情況,郝吳伯登車離去,其實黃州布坊的狀況他了解得一清二楚,剛才只是為了提醒一下布坊主莫要大意。
那位布坊主心知肚明,郝長史就是隔壁布坊的大股東,紡織工不夠用,就從安陸自家莊園調來大批佃農幫忙,所以郝吳伯和他這麼一問一答,雙方都有些像演戲對臺詞。
黃州的布坊生意紅火,已經有山南各處的身份不明人士入了股,不然大行臺定下這麼一大筆訂單為何如此順利?
就不怕各地領兵的將軍還有相關官員陽奉陰違?
共贏嘛!
運送葛、麻的船工賺到了錢,紡織工賺到了錢,裁縫賺到了錢,養鴨、養鵝場賺到了錢,布坊賺到了錢,股東們有了分紅,將士們有暖和的寒衣,這不是很好麼?
共贏共贏,官商勾結什麼的說起來太難聽了不是?
同理,大戰在即,官府下的訂單,可不止寒衣這一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