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官軍在鄂州武昌郡地界秋操之際,一江之隔的北岸,西陽城內氣氛有些特別,雖然沒有正式訊息,但是許多人都知道朝廷要對隋國用兵了。
莫非是秋操的動靜太大,走漏了風聲?
非也,山南這邊還沒什麼動靜時,從遙遠的鄴城那邊就開始有風聲傳出來,畢竟大規模兵馬調動是瞞不住的,更何況這年頭朝廷大事哪有秘密可言。
將領的口風未必緊,下頭的小兵更是口無遮攔,軍隊調動肯定會涉及與家人分別的問題,這家長裡短的不出半日就能讓有心人看出端倪來。
那又如何,這年頭哪裡不是如此?
無論南北,大軍即將出動,風聲提前幾日就漏了出去,無非是聽的人信不信,或者重不重視的問題。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官軍要打仗,意味著他們會被徵發服兵役去戰場送死,亦或是被徵發服力役輸送糧草,累得要死要活,除此之外就是躲兵災。
可對於如今的黃州百姓來說,還多了一些其他東西。
官軍要用兵,時局自然要緊張些,可西陽城裡氣氛雖然緊張,可卻是為了別的事情。
秋後大規模用兵,肯定要跨年,將士們出征在外,戎服要考慮禦寒效果,所以寒衣必不可少,而西陽城裡的商家們,如今就收到了訂單。
為山南的官軍準備寒衣,數量麼,一萬件,這還是第一撥已經交貨的,後來又有訂單下來,兩萬件。
布坊、裁縫店、養鴨場、養鵝場的東家和夥計已經忙瘋了,發了瘋的四處招工,招的就是裁縫和拔毛工。
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就問了,做寒衣和養鴨場、養鵝場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因為黃州商家為官軍做的寒衣,樣式有些特別,名字叫做羽絨衣。
這個時代有用飛禽羽毛製成的衣服,叫做羽衣或毳衣,穿上後看去是一身鳥毛,說是像仙鶴,但許多人私下覺得像公雞,當然這都是官員或者有錢人才穿得起。
而黃州的羽絨衣,和布匹一般物美價廉,所以被選定為官軍的寒衣,價格也不貴。
何為羽絨?自然是是鴨和鵝腹部那蘆花朵狀的羽絨,寒衣一般是用布帛或者綿絮填充,而羽絨衣則是用羽絨填充,保暖效果極好。
按理說一件成人穿的寒衣,要是用羽絨來填那麼用量不少,也不知要殺掉多少鴨、鵝,再加上布料和裁縫的工錢,一件這樣的衣服價格恐怕不低。
一隻五十日齡的鴨子,羽絨量最多二兩左右,鵝要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裡去,官軍訂做的寒衣,是裲襠形制,其充絨量至少十兩,所以這樣一件羽絨衣需要至少拔五隻鴨子的羽絨。
製作羽絨衣的訂單到現在共計三萬件,至少需要十五萬只鴨或鵝,黃州有這麼多鴨或鵝麼?
當然有,因為到處都是水塘、湖泊,需求量也很大,大規模的養鴨、養鵝場在黃州屢見不鮮,累計超過三十萬羽的存欄量,不但保證了羽絨的產量,也讓羽絨衣的成本低得讓人髮指。
所以山南地界,也就只有黃州這邊能大批次製作物美價廉的羽絨衣,給出徵的將士冬季禦寒,雖然鴨絨有騷味,但比起天寒地凍來,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這羽絨衣可不是剛出現的,去年冬天就已經有布坊製作,用的是鵝絨,據說和西陽城裡那位宇文總管有關係,後來許多人去裁縫店定做過,覺得禦寒效果確實不錯。
傳聞官軍也小範圍試穿過,反響都很好,所以今年才會放心下訂單,當然這也和宇文總管有關係,各家布坊、裁縫店、養鴨場、養鵝場的東家對這位宇文二郎幾乎是感激涕零了。
養鴨場、養鵝場一開始是提供肉鴨、肉鵝,順便給軍器監提供製作箭矢需要的羽毛,歷經幾年的經營,早已收回成本開始盈利,而羽絨的大規模需求出現,產生了新的盈利點。
聞所未聞的盈利點,誰曾想過一文不值的羽絨,竟然還能有如此用處!
西陽城外某養鴨場一隅,嘎嘎嘎的叫聲不絕於耳,無數竹籠裡裝著無數只鴨子,個個探出來頭聲嘶力竭的喊著。
十幾個人坐在胡床上,每個人面前都放著一甕熱水,他們滿頭大汗的殺鴨拔鴨毛,渾身都是鴨騷味。
養鴨場主吳老六亦是其中一員,連著兒子、媳婦、親戚,反正所有能調動的人都調動了,為的就是又快又好的拔鴨絨和鴨羽。
黃州軍器監收購羽毛,這可是一筆錢,裁縫店、布坊收購絨毛,這也是一筆錢,而鴨子本身也能賣錢,反正都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