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一百零七章 拔絲,滾柱軸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零七章 拔絲,滾柱軸承 (1 / 2)

某處水輪邊,三名工匠正在各自盪鞦韆,而宇文溫站在旁邊看著他們‘玩耍’,這個水輪旁邊還有許多裝置,而整個院子裡除了他四人之外只有張魚。

宇文溫從三臺河邊的軍器監出來,又來到了他自己在河邊的工坊,這裡面有許多‘黑科技’,所以護衛多且戒備森嚴,除了他帶著張魚進來之外,其他隨行人員都在高牆外的會客室等著。

如今他們所在的院子是一個特殊的工坊,這裡的技術很簡單,但是不能外傳,因為那是原本歷史軌跡裡十五世紀才出現的水力拔絲。

拔絲,顧名思義就是把某種東西拔細變成‘絲’,宇文溫憑著前人經驗,在這個時代將拔絲工藝‘一步到位’,直接進化到水力拔絲,而這個院子就是拔絲工坊。

要做鐵絲首先得有拔絲板,拔絲板是由上等鐵料製成,上面打出一系列直徑遞減的孔洞,拔絲的動力則是利用水力,水車帶動曲柄,曲柄上栓著繩子,繩子末端是用夾具夾住的一把鉗子。

鐵匠坐在高度合適的鞦韆上,以便於能用鉗子鉗住從拔絲板中抽出的鐵絲,而當曲柄將鐵絲拉長時,他又能跟著往後退,當然,像金銀銅這些低強度的金屬,就不必用這種麻煩的方法來拔絲了。

此時此刻,工匠就是坐在鞦韆上,鞦韆隨著曲柄移動,曲柄則由水車帶動,若繩子鬆弛,鞦韆向前移動,他便把鉗子向前移動,繩子繃緊時,他便用鉗子夾緊鐵絲。

就這樣,一條條直徑統一的鐵絲被拔了出來,然後送到軍器監讓工匠們編制環鎖鎧,從出鐵到做出環鎖鎧,唯獨拔絲這一工藝是在宇文溫的作坊裡進行。

水力拔絲,這個科技如今被宇文溫提前將近千年鼓搞出來了,其實原理沒什麼特別,熟練工匠一看就會,不過基於技術擴散的顧慮,宇文溫決定還是先儘量控制在手中。

有了鐵絲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將鐵絲一圈一圈繞在圓棍上,再從中間剪開,就能得到許多鐵環。

將鐵環敲平,介面處敲扁,用衝子敲兩個孔,放入一小段鐵絲再鉚平,就變成了不容易被撐開的鐵環。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鐵環的拼法有很多種,一個鐵環穿兩個鐵環叫一穿二,然後一穿三直到一穿六都有,常見的是一穿四,當然還有其他種拼法,將這些基本單元拼在一起成為鎖鏈布,最後編成衣服就成了環鎖鎧。

因為是新出現的鎧式,工匠們對於壞鎖鎧的製作工藝還在完善中,以拼接鎖鏈布為例,最初時要兩個人忙上十五日才能拼出長七尺、寬四尺半的鎖鏈布,如今已經縮短到十日,待得技術熟練那麼耗時會更短。

看著工匠拔鐵絲,宇文溫有些感慨,他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來。

環鎖鎧/鎖子甲,其製作的關鍵之處就是鐵環,而鐵環的來源就是鐵絲,故而如何製作鐵絲就成了核心問題,而圍繞鐵絲的製作工藝問題,就成了後世一樁口水戰的根源。

環鎖鎧/鎖子甲,在歐洲的出現時間很早,十字軍東征時就廣泛裝備,典型的十字軍士兵,無論步兵還是騎兵都穿著一身鎖子甲,外帶繪有十字的罩袍和一把長劍,這是影視、動漫作品裡耳熟能詳的十字軍形象。

十字軍數次東征聖地耶路撒冷的年代,大約是中原的兩宋時期,那時宋軍裝備的依舊是自古一脈相承的札甲,也就是一片片甲葉用皮繩穿起來,看上去像麻將席般的鎧甲,當然甲葉之間是疊加的沒有空隙。

那麼有人就提出問題:為什麼歐洲軍隊能批次裝備鎖子甲,而中原軍隊卻沒見這種鎧甲廣泛裝備?

鎖子甲的關鍵是做出鐵環,而鐵環是用鐵絲圈成的,鎖子甲在軍中好像不見蹤影,想來是做不出鐵絲,要知道歐洲可是公元初就已經有了。

連根鐵絲都做不出來,中原科技果然不行啊!

任何網路論壇,只要此言一處立刻就能激起千重浪,辯論雙方隨即展開口水仗,各方大神不停引經據典,各種引數如暴風雨般席捲四方。

宇文溫記得自己就像只螞蟻,被逼現場觀看兩頭大象對打,躲在不到一厘米的距離外瑟瑟發抖,他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不知道哪邊對哪邊錯,但經過無數次的‘圍觀’,總算是弄清楚一些事情。

中原確實沒有如同期歐洲那樣,鎖子甲/環鎖鎧大規模裝備軍隊,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環鎖鎧/鎖子甲,環鎖鎧在史料裡最早出現的地方,是三國時期。

寫下《洛神賦》的曹植,在他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寫道:“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這是明光鎧和環鎖鎧的最早文字記載,當然這指的是後人可以查到的文字記載,由此可知至少三國時環鎖鎧已經出現了。

到了唐代,環鎖鎧是十三種甲制之一,所以說中原無法做出環鎖鎧,亦或者沒有裝備都是偏頗的說法。

當然話題還沒結束,依舊有人質疑說有環鎖鎧但是“沒有大規模裝備”,是不是沒辦法做出合適的鐵絲,所以沒辦法量產?

能不能做出鐵絲,漢代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已經給出了答案,當然也有人說金、銀、銅很軟,製作難度和鐵絲沒得比。

這爭論關係到製作工藝的效率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中原拔絲工藝到底水平如何,反正是各說各的,一方認定沒有大規模裝備就說明拔絲工藝差,導致不能‘上量’,另一方認為環鎖鎧防護比不上札甲,自然沒必要大規模裝備。

透過辯論雙方的口水仗,宇文溫大約學到些知識:環鎖鎧/鎖子甲防禦弓箭的能力,要比札甲差一些,當然有精工製作的另說。

所以環鎖鎧/鎖子甲不是什麼無敵鎧甲,但因著它的優點,宇文溫還是決定製作出來,一來可以將環鎖鎧作為內甲,而來是因為製作環鎖鎧的拔絲工藝,還能用作他途。

有了‘鐵絲’,那麼製作釘子就方便許多,甚至連製作鐵針的效率也上來了,而西塞山水戰,周軍用來纏住陳軍車船水輪的帶鉤繩索,裡面的鐵絲就是這樣弄出來的。

“郎主,這環鎖鎧是不是要給虎林軍都裝備上?”張魚問道,他是第一次見到拔鐵絲所以覺得很神奇,見著軍器監正在摸索環鎖鎧的製作工藝,他便有了疑問。

“不,配給近戰的先鋒做內甲。”宇文溫答道,鎧甲還是以札甲為主,即便只能做成麻將大小的甲葉,只要認真製作那麼防禦力都是不錯的,至於亮瞎眼的板甲,等冶金水平到了再說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