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魏晉時就流傳下來的規矩,像宇文溫這種只用自家僕人的刺史不是沒有,只是太少了。
巴州如今主要是有俘虜做苦力,分擔了許多人的力役,加上主薄鄭通盯得緊,基層吏員們沒膽子也沒必要埋釘子,沒了這些胥吏搞鬼,宇文溫實施各項措施算是得心應手。
親臨官田走了一圈,敲打兼勉勵了一眾耕田的吏員、雜役還有官僕,宇文溫登上馬車離去,俸祿足額到手,他是真的鬆了口氣,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府邸的開支可缺不了自己的俸祿。
爵位西陽郡公,品級為正九命,俸祿一萬石,於食邑兩千戶自取;職官巴州刺史,為正七命州刺史,品級正七命,俸祿六千石,由官田產出支付。
周國實行軍號散官雙授制,鄴城朝廷已授宇文溫軍號及散官銜:軍號為車騎大將軍,散官為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品級都是九命,理論上俸祿應該各一萬石。
但這沒用,俸祿看職官(職事官)品級和爵位,散官是用來表示官員等級的並無實職,沒職官就只能靠爵位所封吃食邑,光有散官無職官又沒爵位,說明這位‘官’員不受上面待見,怎麼養活一家老小自己想辦法。
宇文溫的官號很長,全名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西陽郡公、巴州刺史宇文溫”,但能有俸祿的就是西陽郡公(爵位)和巴州刺史(職官),今日開始陸續送到府裡的米便是這兩個品級的祿米:一萬六千石。
這個時代不是商業興旺、鑄錢四處流通的宋朝,也不是白銀大量流入的明朝,官員俸祿都是以粟米發放,間或有布帛等實物。
米價、布價容易波動,只有實物才是保值的硬通貨,至於武俠裡常見的大俠買單用銀子,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就連銅錢的適用範圍也有區別,黃河以北地區的硬通貨基本都是實物為主,黃河以南、關隴等地則是錢、物相雜,蜀地和長江流域商業興旺以銅錢為主,但無論南朝、北朝,官府發俸祿都是祿米以免激發‘官變’。
一萬六千石,也就看起來很多,宇文溫府邸連帶僕人、護衛、作坊工匠人數逾六百,男女平均按一人一月口糧一石五斗計,一年光是包吃就要消耗將近一萬一千石的糧食。
發放僕人們的月錢、日常採買、府邸日常維護修葺要花錢,工坊裡鼓搞各種旁門左道也要錢,銅錢不夠就售米換錢,算來算去這些祿米也充裕不到哪裡去。
他府邸的僕人數目還算一般,講究些的權貴家裡動輒僕人上千別院若干,最重要的是他不貪汙、不受賄、不放高利貸、不魚肉百姓,這樣下來灰色收入等於沒有。
宇文溫就任刺史有官田,除此之外沒有自己的私田,年初田元升等人被抄家,所得田產都分給了貧苦的州兵、百姓,他做買賣倒是賺了大錢,可扣除成本外一大部分都被拿去養虎林軍了。
虎林軍五千人,因為包吃所以這些‘飯桶’的糧食消耗量很大,每月耗糧不下一萬石,這種消耗光靠巴州一州可供應不起,要花錢到外地買糧。
軍餉每月不低於五千貫,還要購買肉類、時菜等副食品,盔甲、刀槍、弓箭修葺,飼養戰馬和軍營維護,陣亡將士撫卹,什麼都要錢。
宇文溫不喝兵血,也不拖欠軍餉和撫卹,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支出,全部都是靠他自籌資金糧草解決,也就只有玻璃鏡這種支柱產業才能撐著。
從賬面上來看宇文溫是盈利,但也富不到哪裡去,那種酒池肉林的腐敗生活就別想了,虧得今年官田沒有歉收,否則不光他,就連巴州上下官吏們的祿米都發不齊。
自從兩年前從長安逃出來後,宇文溫名下田產歸零,在就任巴州刺史之前,西陽郡公的俸祿是由他父親調撥,也就是說宇文溫做了一年的啃老族。
現在做了巴州刺史,按例有官田提供祿米,但官田不是他的私田,作為一個應該‘窮奢極欲’的郡公,名下沒有田產太寒酸了。
當然也有保底的辦法,要是夠狠的話把官田收成的上繳額度提升到八成,他的祿米就會大幅上漲。
然後就被人揹地裡咒罵全家不得好死,宇文溫不想這麼沒操守,但又想增加官田的收成連帶著提高自己的收入,於是又開始想鬼點子。
“一萬六千石,要增收可田地面積一時間無法增多,得在產量上做文章了。”宇文溫陷入沉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