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的器械一為石鎖二為石擔,石擔的形制和後世的槓鈴一模一樣而宇文溫做的這個啞鈴就是個微縮版的石擔,啞鈴和石鎖都是練習上肢力量的但是側重點不同。
它們最大的差別是重心,同樣是拿在手上啞鈴的重心就是在手心處但石鎖的重心在外,這樣練起來的效果就有不同:石鎖舞起來有一股甩力也就是帶有離心力,手握啞鈴連力量不容易受傷但石鎖就要注意動作。
“這啞鈴似乎可以負重出拳。”史萬歲拿著啞鈴揮舞了一下後說道,他從小習武對石鎖、石擔很熟悉但這個‘啞鈴’倒是第一次用,不過他還是很認可。
“石鎖練起來不注意的話容易扭傷手腕,啞鈴要好一些。”宇文溫說完示意一名士兵雙手拿著啞鈴照著先前教的一套動作舞了一番。
啞鈴是現代常見鍛鍊器材所以宇文溫對於它的鍛鍊效果沒有任何疑問,原本是想用鐵來製作但這個年代鐵還是有些短缺要想給士兵們大規模鍛鍊目前還是得走傳統路子:一根木棍加兩片石餅。
陳五弟等人看著那名士兵演示了一遍後不由自主的點點頭,他們在軍中也練過石鎖知道有一點比較麻煩的就是動作不到位就容易扭傷手腕,有這啞鈴在至少剛入門的人練起來沒那麼困難。
史萬歲聽得宇文溫說按某些動作來練亦能達到練習手臂拉力的效果算是將信將疑,他還是覺得石鎖練起來比較可靠,至於對方那個‘寬握距正手引體向上’也能練手臂拉力的說法他還是有些不信:這個什麼引體向上類似於‘上吊’當真有效?
“統軍,石鎖練時會甩起來,這對練習手的指力和握力很重要。”他怕宇文溫不知道石鎖的好處便開始說明,正是因為石鎖的這個特性所以對於軍人上陣廝殺很有用。
對於騎兵來說要舞動又長又重的馬槊至少要握得穩,還有破甲的鐵鐧、鐵鞭、鐵錘也是如此,步戰時揮動長刀也需要透過平日裡練石鎖來強化手腕力量。
隊主來護兒也說出了他的看法:練石鎖時會甩起來所以必須練得手能抓緊,加上翻滾石鎖的動作更貼近於肉搏時糾纏互抓較力,也就是說石鎖是可以用來練打架的。
宇文溫知道對方所說的可以總結為練習‘控制重心’所以練起石鎖來為了對抗離心力那麼腰肢也順便一起練了,他不是什麼武術家所以對於練石鎖到底科不科學不知道,不過既然現代也有了石鎖的改進版——壺鈴——所以他並不排斥練石鎖。
“用啞鈴可以經常練以便增強手臂力量,用石鎖則是適當練。”他做了決定,啞鈴的效果絕對沒問題所以要用事實說話,至於石鎖則要史萬歲等‘專家’指導下進行,宇文溫可不想把自己養出來的兵弄成殘廢。
今年二月士兵開始訓練時,宇文溫針對士兵們營養不良缺乏鍛鍊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力量當然要練可一上來就用器械練怕是會拔苗助長所以安排的大多是俯臥撐、引體向上等練習科目,因為局勢問題要在半年內成軍所以當務之急是強化佇列和專業技能:長槍突刺、射箭還有極少部分身體素質過得去的練雙手長刀。
實際效果經過實戰還行,專業技能都練得不錯算是合格,現在既然史萬歲提出了不足——士兵個人技藝不精且無論是空手搏擊還是拿刀格鬥都不行。針對這個建議宇文溫現在決定給士兵們加練力量。
練習拉弓就要加強背闊肌、胸大肌、肩帶、三角肌的鍛鍊,這種人體結構知識他沒辦法和這個時代的人解釋所以只能讓人悶頭照做,最關鍵的就是製作出適合的鍛鍊器械。
用拉弓來做練習當然最好但是代價太高——一張弓做起來耗時又費錢拉多了就壞,宇文溫還沒有闊到人手若干張戰弓練拉力的地步,彈簧拉力器也做不出來所以他要‘土法上馬’。
如今練拉力比較合適的就是用啞鈴和寬握距正手引體向上,具體原理他不解釋只要讓士兵們練上一段時間自然就見分曉,至於力量的訓練他有更暴力的兩個專案。
這兩個專案是硬漢們標配練習力量的方法當然動作錯誤對身體的損傷也是不可逆的,宇文溫決定先提出來讓大家有個概念然後在練習中逐步總結經驗教訓。
“這石擔有兩種練習方式,一個叫做硬拉,另一個叫做深蹲!”
聽得這兩個名詞在場眾人俱是面面相覷:莫非是用石擔深蹲硬拉屎?宇文溫一個響指示意護衛士兵李石磨上前演示,先示範的是硬拉。
李石磨在石擔前站好,雙腳呈八字形站立屈膝附身,雙手正握石擔握距約與肩寬,頭稍抬起挺胸腰背繃緊****上身前傾,待得宇文溫一聲令下他雙腿用力伸膝提起石擔,到最高點時稍停雙肩外展抬頭挺胸,停滯約三四息後屈膝緩慢下降還原。
“這是屈膝硬拉,接下來是直腿硬拉。”
直腿硬拉,顧名思義和屈膝硬拉相反拉起石擔全過程膝蓋不能彎,眾人見著李石磨這般演示倒沒覺得如何,可見他咬著牙完成負重深蹲之後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六七十斤的石擔如此個‘深蹲’法練出來的還是人麼?
“負重深蹲動作要領頗多一有不慎容易傷身,鍛鍊之法要慢慢摸索。”宇文溫環視手下一圈後說道,“啞鈴和石擔本將已準備好足夠數量,三日內定好操練內容第四日開始加練專案。”
宇文溫剛談妥一筆大生意有大筆資金到賬所以又開始燒包:“只管練,肉管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