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度計,確切的說是毛髮溼度計,宇文溫根據自己讀小學做‘科學小能手’時的記憶讓胡三子做出來的溼度計,原理很簡單:
人的頭髮有一種特性,它吸收空氣中水汽的多少是隨相對溼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而毛髮的長短又和它所含有的水分多少有關。利用這一變化即可製造毛髮溼度計。
頭髮誰都有夠長就行,為了確保頭髮對溼度感應的靈敏度可以用鹼水(石灰水)脫脂,將數根頭髮為一束繃緊,一頭固定在容器裡而另一頭則固定在指標末端,當頭發因為溼度變化膨脹或收縮時便會牽動指標直接在刻度板上轉動。
當空氣完全乾燥時,指標所指的位置為0。空氣中水蒸汽達到飽和狀態時,指標所指的地方算作100,原理和結構很簡單所以胡三子很快便製作出了毛髮溼度計。
有了溼度計後最關鍵的是標定刻度,對於這個問題宇文溫沒有精確的辦法只能是讓胡三子土法上馬:在一個木箱裡鋪滿石灰然後把溼度計放到裡面蓋好蓋子,過一會開啟讀數此時指標的位置便是溼度0%RH。
至於溼度100%RH的確定則是做一個側開蓋的木箱內側有多溼弄多溼,裡面放一盆已經沸騰冒水蒸氣的水,將溼度計放進去後關上箱子過一會開啟讀數此時指標的位置便是溼度100%RH。
確定刻度盤上弧線的這兩個端點後將其均分為100個刻度,如此一來一個‘粗製濫造’的毛髮溼度計就算是完工了,現在有了堪用的溫度計和溼度計那麼粗略的環境二要素:溫度和溼度便能夠測出來,這對於開展一些工作十分有用。
例如釀酒,酒料的蒸煮、冷卻、發酵時有了溫度讀數那就直觀許多,沒有溫度計的話具體溫度只能靠經驗來感覺而經驗只能是師傅教,沒有直接的理化引數只能靠代代傳一旦中間天災人禍便會斷代。
另一例是養蠶,要想蠶繭高產優質那麼在養蠶過程中掌握並調節各齡蠶兒的適宜溫溼度,宇文溫對這方面一竅不通但溫溼度計推廣開了以後至少農戶們可以總結經驗教訓控制溫溼度在合適的階段。
“做得不錯,明日到賬房領賞。”宇文溫滿意的說道,眼前這兩個小子雖然是自己的僕人但他依然不吝於獎賞‘技術人員’。
“多謝郎主。”
“溫度計的製作還要改進,玻璃管內壁越光滑越好,越直越好,製作越簡單越好,成本越低越好!”
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最大的關鍵就是成本,宇文溫的玻璃作坊如今真就是‘山寨作坊’基本上是純手工打造,因為人數不足的問題也制約了產量所以他決定適當的增加可靠的人手給張乙滿和胡三子。
最後進來彙報的是林有地,他領導的小作坊忙活了幾個月做出的‘氣動力騎兵銃’量產二十杆每杆值兩百貫結果故障率超高,這東西已經被現實無情的判了死\刑。
“有地,除了本公用的那種手銃其餘的銃都暫停製作。”宇文溫有些不甘心但還是無可奈何,在氣密性沒有解決前這氣銃故障率太高只能當做防身的暗器。“還有暴雨梨花針、穿雲箭都暫停製作,驚蟬倒是要繼續。”
見著林有地有些惴惴不安他笑著說道:“不用想那麼多,這水力鑽床也沒浪費不是,張乙滿和胡三子那邊用鐵管來吹玻璃,你做的東西正好派上用場。”
“不要哭喪著臉,過些日子本公讓玻璃工坊做些東西還需要你們幫忙。”
“郎主,那個壓力錶小的還是想不出來如何做。”林有地還是支支吾吾把糾結了許久的問題說了出來,郎主讓他想辦法做個東西能測出氣罐裡的氣壓大概是多少,他和幾個手下想了幾個月都想不出來。
“無妨,不急在一時。”宇文溫沒放在心上,壓力錶是制約氣銃發展的另一個瓶頸,原因很簡單:氣銃的動力來自於高壓氣罐,氣壓低了威力不夠氣壓高了有爆罐的危險加上密封性不好更容易漏氣。
壓力錶在後世十分普通可就連他都不太懂裡面的原理更何況這個時代的人們,沒有壓力錶根本就不能對氣罐的充氣情況進行量化,從更廣泛的用途來說壓力容器和管路必須有壓力錶才能保證安全生產。
現在他們解決壓力問題靠的是笨辦法:看打氣次數,可這動輒上百次的打氣次數經常打著打著就忘記打了多少所以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氣銃也真的只能作為暗器使用了。
“這事情稍後再說,本公有新東西讓你們做。”
“郎主要做什麼東西?”
“過幾日本公將圖紙給你,看過之後需要什麼就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