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角對於大製作、精良的影視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好萊塢,選角導演的地位相當於副導演,充當著藝人稽核、經紀、星探的多重角色,他們閱人無數、獨具慧眼,從茫茫人海中挑選出擁有獨特氣質、貼合角色的明日之星。
選角導演首先要閱讀劇本,確定需要招募的每一個角色,併為主要角色列出所需要的演員特質和要求。
之後便會跟李志凡討論選角想法和方向,瞭解李志凡這個導演有什麼特定需求,是要鎖定有名的演員,還是進行傳統的試鏡途徑,
如果是後者,選角導演就可以開始進行招募演員和組織試鏡會議,並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人選,拿來讓李志凡稽核。
所以他們的存在,也是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前期製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或許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選角導演是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泛稱,畢竟演藝圈那些關於“潛規則”的選角話題從來未曾停歇。
但好萊塢的選角導演有著自己的節奏和規劃,不論是製作電視還是電視劇,都有一套成熟的運作體系,通常在劇本完成、資金確定以後,選角就會開始。
像全新策劃和製作的美劇,在開拍前的兩個三個月就會開始,因為需要演員們提早到場排練,但如果是新一季續篇中的新角色,在開拍前一週搞定就行了,甚至可以邊拍邊選。
而電影的選角,一般會從6到12周開始並持續到開拍前一刻。
有些電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對外招募,特別是當對主演有特殊需求或是包含小孩子時,那就要提早好幾個月了,甚至比主體拍攝還要早好幾個月。
《這個殺手不太冷》就需要運用到小孩演員,而且還是女主角這個重要的職業,所以一開始李志凡還想插一槓子,最後完全交給了選角導演去處理,他只負責最後的稽核。
選到一個有靈氣、有實力、又有看點的童星,真的很難,不僅是在美國,在中國,在全世界都一樣。
美國法律會根據未成年人的實際年齡,限制他們只能在鏡頭前工作幾小時。
還有他們不上鏡時又需要保證多少小時的上學時間,這些都是選角時需要考慮進去的。
選角導演一般會從經紀人和經理人下手,把“breakdon”發給他們,因為他們代理全國各地的專業演員和還沒演過戲的新演員。
breakdon是選角導演整理出的一份招募演員的資料,會列出例如外形丶特殊才藝等相關條件。
好萊塢有許多供業內人士分享breakdon的服務網站,選角導演會在這些平臺上公佈專案內容和需要的演員要求,所有訂閱戶都會收到這些訊息。
除此之外,選角導演也會自己挖掘一些沒有代理人的演員,透過普通高校、戲劇學校,以及網上招募的方式。
特別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網際網路也是一種途徑,而其中網紅群體,更是挖掘的寶庫。
並不像中國電影圈對網紅的態度那樣保守和偏見,相反,如今美國的選角導演們,以及很開放的去選擇所有渠道能夠接觸到的演員,整個過程更寬廣開放了。
李志凡對這部戲的演員,沒有要求多高的知名度,反正有他一個主演就夠了。
所以唯一要求只有“好演員”,不需要他們自備投資,也不需要他們有票房吸引力、號召力,只要演得好,演得靈。
今天的試鏡現場,李志凡也來了。
不過他沒有出現在現場,而是在隔壁的辦公室裡,透過影片監控觀察這邊的試鏡演員。
一個大屋子裡,都是小孩子,他們的家長都在門外,這是為了測試他們的彈性,在沒有父母在場的情況下,能不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兒童演員的基本要求。
來的小演員可謂是五花八門,每個人都有一張特別姣好的面孔,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混血兒。
有混中國的,有混日本的,有混韓國的,還有混東南亞的。
非混血也有,這些都是選角導演挑來的,還有一些是東方面孔,是父母專程從中國帶他們趕來的,至於這些父母怎麼得到的訊息,李志凡也很納悶。
有人待定,有人淘汰,就像是一場選秀一樣,只不過在一天時間裡,就要完成那些選秀節目一個賽季的工作量。
所以壓縮到每一個演員身上,其實試鏡的時間很多,而且很多次都是十幾個一起上來試鏡,如果讓李志凡去選,定然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但是交給選角導演就方便多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些,能夠一眼就看出誰有亮點,誰更突出,而誰不太行。
就在李志凡盯著顯示器觀察時,房間的門敲響了。
“請進!”
李志凡隨口喊了一聲。
房門開了,一男一女站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