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電影行業最為基礎的部分。
隨著電影產業越來越國際化,中國電影產業不僅要引進,也要走出去。
目前只是資金走了出去,而資金卻不僅僅屬於電影這一產業,畢竟這世界上沒人不愛錢,華夏的資本原因投資全世界,全世界都高興。
而演員方面,走出去的不少,但是能夠取得優秀成績,實現真正意義上國際明星的,則很少很少,這一塊兒的輸出力量,極為薄弱。
此外最重要的電影輸出,不僅是文化輸出,還有電影的製作技術輸出、教育理念輸出。
在製作技術這一塊兒,好萊塢一直是行業龍頭老大,無人可以撼動,就連歐洲電影也不得不低頭,東方的電影技術差距就更大了,即使是日韓這種電影文化輸出大國,在技術上也很弱勢。
至於教育理念輸出,目前北中上三大電影藝術學院正在做,但效果還不是太好。
每年出國留學報考美、英、韓、俄等國外電影學院的學生,多如牛毛。
但外國人報考中國三大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且多數都是在研究生這一塊兒,本科比例更小。
真正的大國崛起,必然是一個文化大國的崛起。
儘管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但只是因為人口眾多,與那些龍頭依然有著不小的差距,競爭力也不夠強。
提升電影的國際競爭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
電影國際化也是中國電影業的必須選擇,電影本身是文化產品,電影教育的實質是文化教育,而文化之間無優劣之分,其本質是誰引領誰的問題,是文化話語權的問題。
電影不是單一產品,全產業鏈包含:人才培養、劇本、融資、製片、攝製、發行、放映、衍生品等,是一系列的生態。
而在北中上這三所高校,純電影理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整體的電影教育層面上,也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理論性,似乎從創作中總結出某種理論,電影創作的層次才能高人一等。
在現代自媒體高速傳播和發展的今天,大量不具備完整電影知識結構的人士,也能開始對電影進行理論和評論工作,新媒體的傳播平臺上,和電影創作關係不大的解讀也越來越多,譬如一些電影公眾號,其中的謬誤百出,甚至完全不管創作者的初衷,給出的答案也和電影核心背道而馳。
東方電影藝術學院的籌建目標,就是要做一個重實踐的電影教育基地。
對於將來學院的學生,會透過東方文娛在好萊塢的產業,進行輸出和引進,首先讓他們參與到好萊塢的電影模式當中,然後參與到全球不同的電影模式當中,最後回引,使這批人才成為中國電影的棟樑和俊傑。
在國內申請民辦大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因為目前能申請到的,也只是專科類的學院,本科以上只有一所西湖商管學院,那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辦成的大學。
但有了前人,後人辦事就有了參照和模板。
東方電影藝術學院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在國內辦大學,向教育部申請。
另一條則是去香江辦大學,靈活度要稍微高一點。
方驍直接否定了後一條,因為這條路雖然好走,但是不利於後續發展。
同時東方文娛還將打造影視基地,且已經選址在張家界,打算利用當地的地理風光優勢,打造世界第一影視基地。
所以方驍希望東方電影藝術學院可以同樣坐落在湖南張家界,毗鄰未來的影視基地,甚至直接融入影視基地。
籌建工作無需李志凡多費力,以方驍的人脈和資源,牽頭成立這樣一家高等學校,只是時間問題,不存在任何阻力問題。
而李志凡的工作,就是為未來的學院招攬教育工作者。
招攬第一步,就是從合作的國內外六所學院招募,比如他們的離休教師,甚至可以直接進行挖角。
這些工作也並不由李志凡親自操刀,有行業獵頭出馬,談成之後李志凡再出面聊聊,基本就成了。
大學成立,也離不開行業內學者和專家的共同努力推動,只靠錢是不行的。
而且要想達到名校級別,必須得有名師帶動,發展出一流專業,最後才能成為一流的名牌大學。
從一開始,東方電影藝術學院的設立,就不是未來挖掘和培養明星,而是為了培養真正的電影人才,特別是幕後人才,和中戲、上戲這種為了培養話劇人才,北影這種為了培養影視明星,有著很大的區別。
……
張家界。
拍完《阿凡達》的素材一年多之後,李志凡再次到達了這裡。
而張家界也因為《阿凡達》在全世界竄紅了一把,如今的國外遊客更加之多。
東方文娛在這裡拿下了廣茂土地的建設和使用權,跟張家界旅遊局、景區管理局等多個單位共同開發,預計使用五年時間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