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文案,彷彿是和網友對話一樣。
而原先的文案則是一通吹捧和歌頌,比起來,新的文案更真誠一點。
網友也在下面回覆:
“跟!”
“一定買!”
“就等你們出了!”
“別說1000萬,就是2000萬,我們也要!”
“嘿嘿,我先前搶到一張,打算再搶一張,不拆封留作收藏。”
“……”
華吶誇下海口,第二批要製作1000萬張,可這卻愁壞了印製廠,因為他們的裝置和極其有限,員工也有限。
隨著實體專輯的訂單越來越少,印製廠也是不斷的收縮這一塊的業務,但沒想到在收縮了十年之後,突然來這麼一大單,根本吃不下啊。
但商人的腦袋,是永遠不會被眼前這種困難所打倒的。
既然自己生產不了這麼多,但是可以找代工啊!
美國雖然只剩下五家印製廠,可是在他們腳下的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也有很多印製廠。
同時,遠在東方的中國,同樣有不少印製廠。
再放眼全球,這麼大的訂單量,將不會再是問題。
第二個星期開始,美國這邊的本土印製出的專輯,開始出爐一批上線一批,而在物聯網發達的今天,這樣的銷售方式已經不是問題,連倉庫都不需要,製作出爐直接被物流公司拉走,送往世界各地。
至於其他國家代工的唱片,原本是打算採取全部運回美國,再銷售的策略。
但這樣運作,太過於浪費物流成本,於是東方文娛、華吶和承印商聯合制定了新的計劃,代工廠印製出的唱片,直接銷售其他國家,而這中間不過是多個代理銷售的環境。
就像是美國的手機公司賣手機一樣,由中國工廠代工的手機,根本沒有出過國,直接在本土就全賣了。
李志凡這張新專輯在中國區上市的時間,比北美晚了整整兩個星期,但作為人口和商業大國,卻並沒有消耗多少專輯,一週銷售量只有30萬張。
這讓李志凡再一次認識到,國外的實體市場才是圈錢的市場,國內的實體市場反而非常雞肋,這或許是民族之間的意識不同,也可能是因為李志凡這張專輯是英文專輯,只有一首《吻別》是中文歌,才導致這一原因。
第四周,銷售速度漸漸平緩下來,第一個最終的銷售量,達到970萬張,也就是說後面的三週,只賣了470萬張。
這其中當然有印製跟不上的原因,包括其中第二週有四天一張都沒買,因為沒貨。
然而最主要還是實體專輯的侷限性問題。
且實體市場始終是有限的,不可能永遠上漲或持平,總會有下滑的一天,這是正常現象。
但隨著專輯銷量的放緩下滑的同時,外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這些聲音,李志凡都是透過周圍的工作人員得知的,而聲音源頭,則是圈內的一些音樂人和音樂公司。
本來李志凡對這些聲音是免疫的,壓根不當回事兒。
但一個叫馬德爾的美國男歌手,突然在他的個人Irs賬號上公開方言:李志凡這張新專輯雖然創造了25年來的奇蹟,可根本賣不了1200萬張。
以現在的預訂和出貨速度來看,1200萬張還是很容易的,這些資料外人是看不到的,他們只能看到公司報出的資料。
馬德爾說出這種話,完全是因為他的專輯本來也打算在最近上線的,可是預購量太低,只有不到7萬張。
這個資料和李志凡當初的預售量差了60多倍,比現在的銷售量更是差了一百多倍,估計是急眼了,才放出這樣的蠢話。
美國樂壇也分了很多派系,每一個派系也都是擰成一股繩的。
在馬德爾說出這番蠢話後,他的一位朋友站了出來,轉發了他的Irs,善意的提醒馬德爾:不,你肯定會預測失敗的。
這個資料和李志凡當初的預售量差了60多倍,比現在的銷售量更是差了一百多倍,估計是急眼了,才放出這樣的蠢話。
美國樂壇也分了很多派系,每一個派系也都是擰成一股繩的。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