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連後面的第三連,情況還稍微好些,他們和第二連所遭遇到的情況一樣,都是因為處於中間的兩道戰壕,所以在日軍航空部隊的任務分配中,六架轟炸機,就只有各一架轟炸機負責轟炸他們的戰壕,所以相較於處在最兩端的第一連和近衛混成排各兩架轟炸機的轟炸,他們所遭受的傷害,要比兩邊都小得多。
再加上第三連的戰壕是第一營指揮所和營長的所在地,所以李炳祥的嚴厲命令,雖然命令內容都是一致,但李炳祥那嚴厲的命令,在他們這裡,取得的作用,要比其他兩個連,要更直觀且有效很多。
第三連防炮洞的挖掘,速度非常快,基本都是趕在日軍炮擊之前就已完成,而且都是儘可能找來了各種材料,對防炮洞進行大力加固,每個防炮洞的裡面,都挖掘構築了堅固的內洞,以供人員躲藏其中。
所以最終,第三連的傷亡,卻是不大。
但處於陣地最兩側的第一連和近衛混成排卻還是出現了一定的傷亡。
……
處於陣地最前沿的第一連戰壕中,炸彈落下的很是密集,幾乎每隔幾米,就有一顆炸彈落下,這些航空炸彈的威力,雖然比不上之前的艦炮轟擊,但落下炸彈的密度,卻是比大隊炮中隊的幾門步兵炮和迫擊炮,以及之前那次日本海軍艦炮轟擊,密集的多。
不時的,就有防炮洞被高空落下的炸彈所砸中,然後慢慢的倒塌或是轟然坍塌。
第一連的官兵不時有人被上方的土方砸倒在防炮洞中。
最為悽慘的,則是處於戰壕中負責值守的警戒兵,好在第一營遵從了李炳祥的命令,只在戰壕中派駐了三名士兵,這三名士兵,在之前日軍小口徑火炮的轟擊中,因為炮彈密度不算太大,所以也還能夠勉強堅持著在戰壕中值守,但在伴隨著飛機的恐怖尖嘯聲以及之後轟炸機投下了巨量的炸彈之後,兩名士兵就再也堅持不住了。
這兩名士兵都紛紛在戰壕中快速尋找著防炮洞,然後不管裡面有沒有人或者什麼情況,就迅速果斷的鑽了進去。
這也怪不得他們,就這種密度極大的地毯式轟炸,任誰也是難以再在戰壕中堅持下去的。
……
不過,另外一名年輕士兵,卻在糾結是不是也要像他們一樣,找個防炮洞鑽進去,但隨之又想到了上級的命令,他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遵從命令,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遇到危險情況就逃跑,那不就是逃兵了麼?
他只是咬牙堅持著,緊緊盯著前方炸彈的落點,暗暗計算著一會自己應該跑到哪裡去躲避這些要命的炸彈。
他這樣想,其實也並不是因為腦筋太過死板,因為這些航空炸彈,雖然說是密集,但也不至於每米距離都會落下。而是平均間隔在十來米之間,有的炸彈間隔,甚至在二三十米之間。這種依靠數量的高空水平轟炸機,別說是現在了,就算是在後世,也是不可能將炸彈的散佈距離,控制在一個精準範圍內。
所以,這名士兵想依靠看準炸彈落點的距離,然後再反向逃出,其實,也並不是不可能。
只是危險性太大了。
但是,眼前這種情況之下,對面的日本軍隊是完全沒有可能發動進攻。若是此時進攻,因為日軍後方的炮兵依舊在轟擊,再加上此時的步炮協同和空地協同,受限於通訊裝備的不夠精準和通訊技術的不夠發達,所以這個時代的戰場上,空對地和地對地的誤擊和誤傷,都是時有發生。所以只要戰場形勢不是太過嚴峻,一般情況下,在這麼近的距離上,地面部隊是不敢在航空兵進行空襲時,實時發動進攻的。
所以,這名士兵,完全可以像前面那兩名士兵一樣,先進入防炮洞躲避,待到空襲過去之後再出去戰壕警戒。
但他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