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
日軍六輛坦克上的重機槍率先開始了射擊。
日軍六輛坦克上的六門37毫米坦克炮也各自找準了自己的目標,然後緩緩瞄準,射擊。
“轟~”
“轟~”
“轟~”
……
但是因為第一營這邊的表面陣地上,除了原有的幾挺重機槍外,表面陣地上就幾乎是什麼都沒有。而近衛混成排那個半嵌入式的機關槍堡,也因為韓超所命令的,“越小越好”,和“以防被摧毀”原則,而構築的極小。在這雙方只五百米的距離,日軍坦克車長又完全不敢再探出坦克車頂使用望遠鏡觀察,所以在這種只能是在坦克內部使用普通的觀瞄裝置射擊之下,這個半嵌入式的機關槍堡,在這密集的火力之下,並沒有被發現,也沒有遭受到射擊。
隨即,千米距離上這個日軍步兵大隊所屬機關槍中隊的十二挺九二式重機槍,開始了怒吼。
日軍高層雖然一直因為考慮日本極其缺乏資源,而要求日本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絕大多數都是要求儘可能的精準,而且,射速也要儘可能的緩慢。
但理論畢竟只是理論,戰場的實際,就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實際戰場上,除了極少數戰鬥技藝高超計程車兵外,其餘絕大多數士兵,是無法將這種“用最少的彈藥消耗取得最大戰果”的理想,實地實現。
單發步槍也許還好,絕大多數日軍士兵,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這點,畢竟,日軍的射擊訓練量極大且極為艱苦,他們的槍法,已是被子彈餵了出來,而且他們所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因為後坐力小和槍管修長以及工藝精良等因素,槍械本身精度就是極高。
但是,單發步槍可以,並不代表其他速射武器也能這樣。
最典型的,就是機槍,尤其是重機槍。
重機槍最大的優勢,就是射速和火力,其他地方和其他種類槍械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日軍士兵也是完全不顧及高層所要求的所謂“機槍精準射擊”,而是依據實際情況,該怎麼用,就怎麼用。
千米距離上步兵大隊機關槍中隊的十二挺重機槍,此時就已經是火力全開,正在全力射擊。
前面正面進攻的第六中隊,和他們同屬這個步兵第二大隊,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己人。他們所在的這個機關槍中隊,就是用重機槍火力來支援自己人的,而現在又正是前方步兵中隊最需要支援火力的時候。所以此時機關槍中隊的射擊手們,絲毫不吝惜彈藥,都是在儘量精準的情況下,用最快的射速的去壓制和射擊前方千米距離上第一營的陣地和偶爾露頭的人員。
在重機槍槍管的不停顫動中,和一陣陣槍口煙霧之下,密集的子彈以肉眼看不到的出膛速度嗖嗖飛過戰場。
日本這個大和族是個很奇怪的民族,他們在整體上非常團結,一般都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但又會按照不同的地域和團體,分成一個個不同的小集體,而這種小集體,往往也就成了他們單個人所擁有的,最強團結心理集體。並且往往都是,小團體利益,高於大團體利益。
眼前情況就是如此。
日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上,擁有兩挺九七式7.7毫米重機槍,但其中的一挺卻是位於坦克炮塔的後方,而且槍口也是相對固定的指向炮塔後方,所以這種設計,在坦克炮朝前方時,炮塔後部的那挺機槍,是完全無法朝前方射擊。
但就是僅有的這一挺朝前的九七式重機槍,也因為戰車小隊自己的考慮,而不是像步兵大隊機關槍中隊那樣在盡全力射擊。
一方面,戰車小隊認為後方機關槍中隊的射擊,在火力上已是完全足夠,而目前的情況,中國軍隊官兵,絕大多數都躲藏於戰壕中,而不是在陣地上,所以這種急速射,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另一方面,他們戰車小隊不像步兵部隊,只要後勤供應不斷,那麼彈藥就會源源不絕,他們坦克內的備彈,就只有三千發,所以,他們的操典規定,不能在不必要的時候,進行急速射擊。
還有一方面,也是因為,戰車小隊和後方的步兵部隊,雖然同屬陸軍,甚至還同屬於這個戰時編組而成的淺見支隊,但他們畢竟不是同一體系,所以這些戰車兵們認為,沒有必要為了這些屬於另一體系的步兵部隊,浪費太多彈藥,而是要留到關鍵時刻使用。
所以,戰車小隊六輛坦克上的六挺九七式重機槍和六門37毫米坦克炮,就只是在儘可能精準的情況下,在緩緩的打著短點射,以圖在節約彈藥的前提下,儘可能精準的命中目標,至於火力壓制,後面步兵大隊的各種火力,那是完完全全的足夠了的……
……
這個步兵大隊大隊炮中隊的六門各型火炮,此時也是調整完成高度和角度以及各種射擊引數,此時也已經開火。
“轟~轟~”
“轟~轟~”
“轟~轟~”
炮兵剛開始射擊不久,空中傳來了轟鳴聲,六架轟炸機在四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從千米的高度上飛下,直直撲向第一營的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