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軍面對的是這個時代的蘇軍和美軍以及國軍這種戰術普普通通和一般水平以及相對較差的軍隊,那他們的戰鬥技藝和基層戰術,卻是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美軍的戰術,就是靠強大的聯合火力,一線平推。戰術很是簡單,就是依靠火力,強行推進,或是防守,幾乎沒有什麼靈活的運用。所以,也才會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在整體火力比日軍強大幾十倍的情況下,不僅屢屢戰果不大,反而傷亡很重。
蘇軍的戰術,就是靠大規模機械化部隊進行大範圍的突擊和迂迴以及包抄,也就是其所特有的大縱深作戰戰術。這種戰術,是典型的俄式作風,簡單粗暴,絕不精細,但卻極為有效。但這只是大兵團作戰時才能運用到的戰術,在小規模部隊作戰時,這種戰術則是完全無法發揮。而蘇軍又不屑於去研究和運用以及發展小規模戰鬥的戰術,所以他們的基層部隊戰術,就是極其的普通和簡陋以及缺失。所以在小規模部隊作戰時,蘇軍在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往往仍是不能穩操勝券,頂多也就是以大量官兵的犧牲和武器的大量損失為代價,贏得戰鬥勝利。
國軍的戰術,基本上,也就可以說是沒有戰術。想學美軍依賴火力,但自身的整體火力水平,在全世界都處於倒數。想學蘇軍全面提高,結果因為當時的蘇軍都沒有什麼戰術可言,所以也就什麼都沒學到。想學德軍重型步兵,結果受限於自身實際的工業實力和裝備水平,所以最後還是個畫虎不成反類貓,最後只是形成一支有著類似德式重型步兵部隊框架,但實際上仍是輕型步兵部隊且沒有輕步兵部隊相應戰術的軍隊。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日軍在與這些軍隊的交戰之中,往往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戰果。
但如果是碰上在戰術上和其處於同等水平,甚至是更高水平的部隊時,那麼日軍同樣也會吃虧,就比如這個時代的德國軍隊,以及十數年之後的解放軍和志願軍。
這個時代德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雖然卻有一些出彩之處,但在總體上,也並不比歐美列強強上多少,頂多也只是處於同一水平線而已,所以德國軍隊的強悍戰鬥力,從來都不是靠其裝備水平,也不是戰鬥意志,或者所謂的“民族精神”,而是源自其細膩而靈活的戰術。
另一支強悍的軍隊則就是十年之後的解放軍和志願軍,韓戰中的志願軍,甚至被稱作為“輕步兵的巔峰”,但這並不是吹噓或者誇大,而是事實。朝鮮戰爭中以極差的裝備和極差的後勤,和當時在各個方面都處於頂峰的美軍打了三年,最終打成平手,逼其放棄整個戰略目標,就是最直接的證明。各種偽裝行軍,各種埋伏偷襲,各種迂迴穿插,各種包抄包圍,各種圍點打援。當時的志願軍,完全可以說是將軍事歷史上所有能用到的戰術,全部應用到了實戰中且發揮到了極致。而這種靈活多變,將各種可能以及不可能的戰術全部應用到了實戰中的軍隊,自然也就是戰術最為強悍的軍隊。
所以,儘管日軍戰鬥技藝極高且基層戰術刁鑽狠辣,但如果遭遇到的,是這個時期的德軍或者十數年後的志願軍這種比他們更為強悍的軍隊時,他們也會吃上大虧。
“所以,在遇上解放軍出身的自己時,對面狂妄且驕橫的日軍,還能像往常一樣,佔盡中國軍隊的便宜麼?”
韓超默默想著。
……
在觀察了幾眼日軍的坦克後,韓超又將目光轉移到更遠的地方,他想趁這個間隙,瞭解清楚這支日軍攻擊部隊所擁有的主力武器裝備,以便於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在最遠的一千五百米距離上,似乎是有兩門小型火炮,這兩門火炮的體型都是非常小巧。每門火炮的旁邊,都圍了一圈人,正在緊張忙碌著什麼。火炮的後方不遠處,則是堆放著大堆的物資,料想應該是配件和彈藥之類。
韓超看了兩眼後,就判斷出來,這應該就是日軍步兵大隊內的標準炮兵支援火力——九二式步兵炮了。
這種火炮,體積非常小巧,重量更是非常的輕,但卻擁有著射程遠和精度高以及火力猛等等優勢,是種難得的好武器。
“可能的話,最好能夠繳獲上一兩門來用,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韓超一邊偷眼觀察一邊想著。
……
再近一些,距離己方陣地約一千米的距離上,這裡就是日軍攻擊部隊的出發陣地了,六輛坦克和一箇中隊規模的步兵就全部都在這裡。
在一條人工堆徹起來,約有一米來高的連線土方上面,不少量的日本兵正快速擺弄著什麼,韓超細細看去,確定是重機槍無疑。
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
數量不在少數,韓超粗略數下來,竟有十二挺之多。
“十二挺重機槍,這支日軍部隊,裝備也真有夠豪華!”
日軍的步兵大隊內,一般都標配有一個機關槍中隊,除少數如朝鮮和臺灣守備部隊以及日本國內新兵訓練會裝備使用“三年式重機槍”外,其餘主力部隊,盡皆裝備九二式重機槍。只是在數量上,卻是和日軍那繁雜混亂的編制一樣,沒有一個固定標準。有的機關槍中隊,裝備八挺,有的則是裝備最多數量的十二挺。
韓超沒有見過這個時代日本軍隊重機槍在野戰環境下的射擊模式,但粗略看了看,也就明白過來。
“嗯,這道夯土壕溝平臺,應該就是為了在前方攻擊部隊在進攻之時,日軍機關槍中隊的這些重機槍,能夠以較高的射擊角度進行射擊,這樣的話,子彈就是從攻擊部隊的上方穿過,然後打到中國軍隊的陣地上,不用擔心因為射擊俯角太小和射擊高度太低,而打到自己人身上。”
韓超繼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