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儒笑笑;“大家是鄉里,本來就應該多多走動,不應該以鄰為壑。再說我和沈先生家的大兒子沈輕舟在村裡蒙學時是同窗,經常一起聊天,我記得他和我說過家裡有個書架,上面有幾十本上百本書,如今就算在村裡碰見也是會打招呼的,所以我覺得應該能借到。”
姜儀想到如果能借到這些書看看,對步儒的學習很有幫助,便點點頭。
步儒繼續說;“如果和沈家的關係走開了,碰到學問上的不同我也不用每次都去鎮上才能問老師了。”
“那你去吧,帶點禮物去,別失禮了人。”
見小娘子答應,步儒高興極了,快速的吃完飯,然後帶了些在鎮裡批發回來賣的糕點和糖。
這個時候還沒有白糖,因為還沒有提煉糖的技術,有的都是帶雜質的黃糖。
可就算這甜度不高的黃糖,也是奢侈品,去別人家提一兩斤糖,是很有面子的。
前世的姜儀曾經聽爺爺說過,他當初剛剛認識奶奶時,去她家就帶了兩斤白糖,奶奶家的鄰居過來湊熱鬧玩時,個個都誇爺爺大方。
所以這個時候帶點糖去拜訪人家,禮物上來說已經算拿得出手了。
步儒去了之後,陳母也放下碗筷,準備去把鴨子放出來在魚塘找吃的,再把雞放出來,然後煮豬食,她每天早上的功夫都很多。
她現在的身體還是豐腴了少許,不在那麼清瘦了。
而姜臻則和陳治一起去搬東西上車,一邊搬,一邊討論昨晚認識的字。
姜儀讓步儒每天晚飯後,教導兩個少年一個時辰認字。
以前姜臻就對認字感興趣,但是不夠積極。
或許是因為上次在牛車上姜儀說的話,所以姜臻現在學習起來,比以前認真多了。
而陳治也很機靈,對認字方面也表現出很高的天賦。
陳母對兒子能學認真特別的開心,有吃有住,孩子還能學認字,特別是主家特別好相處,從來不對她們母子打罵,完全不把她們當下人,所以幹起活來更加賣力。
每個人都去忙活自己的活了。姜儀便開始收拾碗筷,打掃房屋,然後迎著晨曦,開啟店鋪做生意。
上午的店裡,一般都什麼客人,偶爾有一兩個村民來買些醬醋之類的,姜儀在店門前縫補著衣服。
這個時代,每家每戶的衣服幾乎都是自己縫縫補補做出來的,成衣鋪很少,一般的女性基本都會些女紅。
如果不追求特別的樣式的話,普通衣服裁剪和縫補還是挺簡單的。
今日是難得的晴天,陽光緩緩的升起,灑下萬道金光,和煦的春風搖曳著屋旁的苦楝樹,樹葉沙沙作響。
屋前的澗水嘩嘩的流淌,對面魚塘裡,一群鴨子在何葉中穿行,爭搶吃著些浮游生物,呱呱的叫著。
姜儀含著笑,心態平和的穿針引線。
如果一直這樣歲月靜好,那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