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的離去,讓蘇漪的心態大為變化,她不再那麼執著於事業,更多地想陪家人。
況且,兩三歲大的女兒,確實需要她作陪。
蘇漪將她在京市的事業全權委託給嚴二打理,她知道嚴二辛苦,想送他一成的利。
嚴二沒要,他告訴蘇漪說,要送,就送給小心心,當做他給乾女兒的禮物。
蘇漪看他堅持,想著以他們兩家人的關係,確實不需要講究客套太多,然後她也堅持把自己在京市買的小四合院送給嚴二。
麻煩嚴二回頭給她另物色一套稍微大點的,實在找不到,就讓大領導幫忙,給她弄塊地,以後她自己找人修宅子。
眼看高考恢復在即,她和家裡的三個大孩子,總是要去京市念大學的,這就需要一座稍微大點的宅子。
經過這些年的相處,費老、周教授夫妻和陳老已經和他們親如一家,蘇漪之前探過他們的口風,以後幾位老人也是要和他們一起住的。
若是按一人一個臥房和書房,加上洗漱間、儲藏室等,粗略算下來,至少需要二十個房間。
因此,蘇漪想找或者修一所二進的院子,她有錢,就想住得舒適些。
只是現在還不能那麼高調,她讓嚴二請大領導在京郊批了一塊十畝的地給她,留作以後修四合院。
日子如白駒過隙,很快便到了1977年。
春天,蘇漪聽肖義說今年回城的名額有所增加,只是許多知青回城後,找不到工作,也沒有住的地方,要安置他們,還有點困難。
湛江市的情況好些,像京市、海城、深城等大城市,知青問題比較嚴峻。
不過上面的領導已經重視這個問題,正在想辦法解決。
蘇漪對國家大事倒沒有非常關心,眼下,她比較關心自己和城城、大寶、小寶的高考問題。
只要一想起自己一個星際人,有幸成為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考生,甚至有進入京市的老牌大學深造的希望,蘇漪就激動得不能自己。
她從歷史書上看過,華國第一批高考幾百萬人參加,結果只錄取了三十萬人左右,錄取率低到令人髮指。
蘇漪雖然精神力強,記憶和悟性也不錯,但她想在高考中一鳴驚人,叫那些整天誇她“蠢”萌的觀眾開開眼界。
這就需要十萬分的努力。
為此,年初,蘇漪帶著黏她黏得不行的小星星去了趟京市,用她所能想到和動用的全部手段,買了許多高考教材回湛江市,拜託周教授夫妻和費老幫她整理重要知識點和典型例題題冊,並將整理好的資料送去和她相熟的一家印刷廠,讓老闆先給她刊印了五萬份,等著恢復高考的訊息傳出後,把這些資料高價賣出去。
第一批賣貴些,再接著印第二批、第三批……後面印的,肯定賣得要比前面的便宜些,對她而言,也就是少賺點。
蘇漪想看能不能把即將在京市修宅子的錢掙回來。
這個主意,還是觀眾們給她出的。
剛好周教授夫妻和費老說不打算白住她家,要拿錢給她。
蘇漪不想收,他們很生氣,死活要給。
蘇漪無奈,只得想了這麼個折衷的辦法,讓三位老教授用智慧賣錢給她建院子,衝抵他們這麼多年的食宿費。
費老他們活了幾十年,也沒想過要把自己的智慧用這種方式賣給大眾,蘇漪提的這個點子,他們很喜歡,做得很認真。
為此,三位老教授翻看了許多他們早年靠肖義藏起來的書,還打電話、寫信向不少知識淵博的老朋友請教。
耗時三個多月,這才最終有了蘇漪託給相熟的印刷廠秘密印刷的衝擊高考的全面資料。
印刷廠印出第一批資料後,蘇漪便親自開大貨車去把資料都拉回家,堆在家中,只撿了十幾冊,送給關係親近的人,讓他們自己偷偷看、背、練。
這些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察覺到上面的風向,知道高考不久後就要恢復。
他們都十分感激蘇漪,資料到手後,想參加高考的人,手不離書,每時每刻都看得如痴如醉,整天沉浸在知識點和題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