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趁熱打鐵聯絡了那個影片的作者,然後把影片轉發到自己的賬號上進行推送。
為那個影片搞了一些宣傳影片。
“來鬥音分享生活。”
緊接著又配上一些默契的剪輯,讓影片更加深入人心。
這條影片火了,鬥音APP也正式進入大眾視野。
雖然那時候大家用的都是半智慧手機,可是看影片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且當時的鬥音APP不可以賣貨,不可以直播,所下載的東西也很少不太佔用記憶體。
但是這樣反向也會讓硬體行業快速的升級。
使用者急劇攀升,很快就來到了50萬大關。
陳木知道,從此以後,自己研發的鬥音APP將會徹底引領行業,並且無可撼動。
這次的火爆只是個開始。
有了這個模板,陶海望又做了幾個短影片,APP都進行了伺服器連結然後上市。
由於這款APP火了,自然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陳木也被各部門約談。
這場談話直來直往,陳木知道這些相關部門需要這麼做。
因為這會產生什麼影響,會怎麼樣監管之類的,需要他們來做。
陳木對產品的理念是什麼,就是用短影片影響時代,激發人們骨子裡的娛樂情懷。
分享值得被分享的東西,推廣值得被推廣的東西,傳承古老的文化,宣洩生活的壓力。
面對著陳木的侃侃而談,所描繪的這麼一幅宏偉的藍圖,相關部門的人也意識到,這個少年不一般,他早晚會改變這個世界。
陳木再有幾天的時間就拿到了文化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批文,而這款APP也被網路作為重點監管APP,這也就意味著,這款APP以後可以肆無忌憚的擴張。
陳木回到公司,又專門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專門讓那些人當稽核員,進行作品稽核。
並不是什麼作品都能發到這上面去的,血腥暴力的,黑暗的,是不能發到鬥音APP上去的。
就連天天頭條也開始上線了,開始了和鬥音之間的相互推送模式。
使用者基數瘋狂的攀升,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線上使用者人數就突破了百萬。
這一個月的時間,其他幾個APP也跟風上線。
但是其他幾個APP只有20萬的日活量。
不過也還可以,反正那幾個APP都是陳木公司的。
深秋的杭城氣溫驟降,路邊的垂楊柳被微風吹動著,略顯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