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得不地道,《鬼子來了》用日本演員在日本做的後期,國內禁了反而在日本賣了票房獲了獎,而且很受歡迎,難道能說這是通日行為嗎?
顯然不能,這其中的道理姜導不可能糊塗,這麼說話就是有點急了,於是綁架上愛國情懷。
姜導的自負是業內出了名的,拍《紅高粱》和張導吵了幾個月,前兩年拍馮褲子的《北京人在紐約》也是壓著所有人,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必須贏,屬於有才華有氣場而又自視甚高的強人,但也輸不起,人稱鬼見愁。
他的脾氣也不是針對誰,據說他當導演的時候,投資人來拍攝現場探班,他連招呼都不打,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今天能喝酒陪著笑臉已經是不錯了。
不過把專案主動拿出來研討,如果不是賣弄就是聽意見的,態度應該好點,這裡一個個都是影視界精英,肯提出看法就是給面子,畢竟每句話都可能涉及創意,不能聽不順耳就急眼。
可姜導不在乎,強勢的情緒也是壓倒別人的策略之一。
蘇長青心裡有點不舒服,不過沒表現出來:“拍抗日題材的人太多了,以後甚至可能成為一個產業,到時候許多人靠拍這個吃飯,我就不湊熱鬧了。”
這倒是不假,後來橫店裡每天都駐紮著大量日軍,有的群演成年累月演這個,好像在那當兵似的。
神劇氾濫一方面是因為過審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市場不愁賺錢,實際上是集體過度消費歷史。
這種文化現象米國也有,拍了不少抗德神劇,但發展到咱們這水平的,世界範圍內極其少見。
在張導和姜導的作品裡,抗日題材也佔有相當大比重,尤其是張導,攝影和導演的成名作都是抗日。
他們是國內最頂尖的導演,創作面尚且如此之窄,其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以後日本成了一個省,那不是沒得玩了。
姜導呵呵笑:“蘇導說話水平果然高,輕巧就推脫了。”
他這脾氣可真夠硬的,不依不饒,不推了難道針鋒相對打擂臺一起拍抗日劇?
蘇長青有點惱火了,不過他不會當著這麼多人面臉紅脖子粗爭論,觀點可以辯論,已成歷史的事實沒什麼好爭的。
自從柳雨菲出演了神仙姐姐王語嫣,四維的員工當面叫蘇長青老總,背後都叫慕容復,誰讓他也是哥哥。
慕容復的絕技是什麼?
斗轉星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所以蘇長青也不孚眾望,給姜匯出了兩個好主意。
“姜導的新片強調貼近真實,在我心目中最貼近真實的抗日片是《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等等老片子。”
姜導一時不明白蘇長青說起這些什麼意思,但也附和:“這些都是建國早期電影,許多參演人員甚至就是當年的戰士。”
這倒是沒錯,拍《鐵道游擊隊》時是當年游擊隊隊長、政委當的顧問,一些危險動作甚至是當年的老戰士幫忙完成的。
後來成龍大哥和許帆也拍過一個版本,現代手法演繹,就沒那個味道了。
不過蘇長青說的不是這個:“我的意思是影像質感,如果是我拍這部電影的話,就會選擇黑白拍攝,那才是老電影的感覺。”
姜導舉起一半的酒杯懸在了那,嘶地抽了口冷氣:“黑白?!”
蘇長青舉起杯和他碰了一下:“沒錯,黑白。”
張導眼睛轉了轉,一拍手:“蘇導這主意不錯,用黑白。”
姜導眼睛眨巴了好一會,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說:“我和顧常衛一直爭論這事,來之前最終確定用黑白拍這片子,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