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隨著徐有成入朝當官,早就把家搬到臨安。
再者徐家在徐有成高中之前,也不過是小門小戶,養活自己都困難,不然也不會有林家接濟之事。
“還是留下吧。”
老太爺林耀明發了話,“這邊什麼都好,讀書應試方便一些,思夜不也過了解試?來年往臨安赴考,或可一榜高中。”
老太爺的話是管用的,他的話在林家等於聖旨。
他讓留下,剩下的人也就無從反對。
如林耀明所說,徐思夜在臨安是考過發解試的,有資格應省試,也就是禮部試。
在明清,這相當於舉人了。
不過在宋朝,過發解試並無資格當官,這只是過了初級科舉考試,過發解試的資格也並非終生有效,兩次應省試不過,還是要回去重考。
但現在好歹徐思夜是有資格去臨安赴考的。
而且徐有成曾為吏部侍郎,門生故吏眾多,又是因跟權臣史彌遠相鬥而下臺,朝中有很多正值大臣感念,若徐思夜去赴考,很有可能會得到“特殊照顧”,更有可能透過省試入朝為官。
這大概也是在徐家落難後,林家仍舊對徐思夜不離不棄的原因。
林耀堅道:“那就是讓他繼續讀書?不務勞作?”
林耀明一拍桌子,語氣帶著震怒道:“林家是缺了那幾碗飯?林家子弟中,有多少是在讀書的?連你的子嗣後輩,也在讀書,你為何不說他們?”
“兄長,那些孩子到底是姓林啊。”林耀堅強調道。
林耀明冷聲道:“就算思夜他不姓林,也是我林家人,只要一天有我在,他就可以在這裡安心讀書赴考。”
隨即他看著徐思夜道,“思夜,別把自己當外人,你自幼師出名門,學得寬廣,林家子侄中有讀書求學的,到如今一個能過發解試的都沒有,有時間你多去教導一下他們,東跨院的書房你可隨便進出,族中讀書的晚輩,便暫且都是你的學生,你可隨便教導。”
聽起來是對徐思夜的恩惠,但還是讓徐思夜做事來“報答”林家。
徐思夜心中很清楚,他繼承了這副身軀皮囊,卻並未繼承記憶和學識,以他後世所學的數理化,顯然是沒法跟這時代寒窗苦讀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學子一同赴考競爭的。
讓他寫個字,他絕對能寫得很工整,書法為他所長。
但讓他作經緯文章,卻是萬萬不能。
且他無法再沉下心拿起書本讀書。
撂下書本二十年,難道還要重拾書本,去學那四書五經?
就算學,要多少年方能小有所成?
“晚輩記住了。”徐思夜只能應承。
難道告訴他們,我留下只是為混吃等死,連書都不想讀,只想天天釣魚,看河船,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
“好了,你還在養病,這些天無須費神,一切都等病養好再說。等過幾日那不成器的丫頭回來,再給你們補辦一些儀式,徐家不能在你這一脈斷絕,不然對不起令尊對你的一番期望。”林耀明提到徐有成的時候,輕輕一嘆,面色說不出的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