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黃巾起義以來,天下大亂,但東漢朝廷仍然在垂死掙扎,朝廷想透過任命宗親為州牧,來重新控制地方,慢慢奪回應有的權利。
於是,益州劉璋父子,荊州劉表,在這一背景下上任。
袁術所在的揚州,朝廷也任命了劉繇做刺史,但揚州大半控制在袁術手裡,尤其是治所壽春也在其中,劉繇根本就不敢上任。
但幸運的是吳景、孫賁將劉繇迎到了曲阿。
孫賁是孫策的表兄弟,吳景則是孫策的親舅舅。
兩個人敢揹著袁術安置劉繇其實也是孫策所授意。
袁術狼子野心已經浮出水面,孫策一來不想跟著袁術淪為亂臣賊子,二來早已不想追隨袁術。
所以周瑜勸說,便做了個順水推舟之事。
真以為孫策看不透,沒主見嗎?絕對不是,只是孫策亦在藏拙而已。
若不然,怎麼可能一直把周瑜壓在下面,他是主公,而周瑜是都督。
秦朗躺在一輛馬車的車頂,嘴裡叼著一根草徑,腦袋裡浮現出這個時期,孫策周圍的勢力分佈,以及複雜的局勢。
孫策此時並無多少兵馬,他卻早有準備,與周瑜互通書信,商量招兵之事。
周瑜招募的丹陽兵驍勇善戰,這對緊缺兵馬的孫策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憑藉著周瑜在丹陽的影響,這一次返回江東,肯定會在丹陽落腳,此地也會成為孫策江東的臨時大本營。
然而此時的江東大族,皆視孫策為侵略者。
因為孫策是在袁術手下歸來,袁術的名聲,在江東並不是很好。
孫策不得不依賴於江淮一帶的大族豪傑,周瑜家世顯赫,世代高官,為孫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可以說,孫策攻下江東,就算是於周瑜平分天下都不過分。
此後孫策和周瑜渡江擊敗張英、樊能,又攻打劉繇牛渚營,繳獲大量軍械糧草,從此軍威大振。
接著孫策又順利擊敗了劉繇的盟友笮融、薛禮,算是在江東站穩了腳。
劉繇逃亡豫章,卻和盟友笮融反目成仇,等劉繇好不容易擊敗了笮融,但也耗盡了他的精力,不久之後就病死了。
這一戰後孫策實力大增,覺得自己足以征服江東,就讓周瑜鎮守丹陽。
孫策帶齊兵馬,擊敗了太史慈的部隊,還將其感化,收歸己用。
緊接著擊敗王朗,佔領會稽,孫策轉身收拾吳郡的殘留勢力。
當時還有數個萬人割據一方的勢力,孫策挨個討平。
用了極短的時間,孫策完全掌控了吳郡和會稽郡。
直到建安二年,袁術稱帝,宛如一顆重磅**,砸到了已經千瘡百孔的漢帝國身上。
袁術的失敗已經註定,當壽春被曹操攻破後,謀士楊弘和張勳想投靠孫策,結果被廬江太守劉勳截住。
袁術的兒子率領大部分部將選擇投靠劉勳,劉勳的實力因此迅速增強。
孫策南征北討,結果反而不如坐在家裡,就天上掉餡餅的劉勳。
面對強大的劉勳,孫策意識到只能智取不能強攻。
正巧因為軍隊迅速膨脹,劉勳的糧食很快就捉襟見肘。
糧食不夠就得去外邊搶,正好旁邊的豫章郡糧食多,孫策就假裝向劉勳示好,然後鼓動劉勳攻打豫章。
趁著劉勳出兵豫章,孫策派孫賁、孫輔率兵八千到彭澤阻擊劉勳,自己和周瑜率兵兩萬攻下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