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明報》一圈,《尋秦記》的連載沒有談成,不過張曉夜成了《明報》的專欄作家,這其實也是他一開始就謀劃好的。
他可以抄的不止是小說,還有無數的散文和詩歌,比起小說來這些還要更簡單得多,維持一個專欄很容易。
再說了,其實人只要一出名寫什麼都會有人看,除了散文詩歌,以後還可以在專欄上寫寫個人隨筆、影評什麼的,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怎麼說也領先著這個時代三十多年,腦海裡面有無數後世的金句和段子,運營好一個專欄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名和利他都需要,兩者不可同時兼得那就分別去取,在《明報》上謀取名聲,再去另外的地方謀求利益,最終張曉夜將《尋秦記》投給了《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在聲譽上雖然比不上《明報》,但面向大眾市場的定位讓其銷量遠遠領先,是目前香江銷量最高的報紙。
報紙本身發行量很高,而且憑藉新銳作家的頭銜,加上張曉夜故意將剛剛跟《明報》籤的專欄合同擺出來後《東方日報》的負責人馬彥強就爽快的給了千字一百八的稿酬。
平臺是最大的,稿費令人滿意,老闆很爽快,這就是張曉夜和《東方日報》合作的原因。
說起來這《東方日報》也很有傳奇性,這份報紙創刊於69年初,創辦人是馬西如、馬西珍兩兄弟。
這兩兄弟雖然成立了報社辦了報紙,但真正的生意可不是如此,馬西如綽號“白/粉馬”,從這外號就知道這兩兄弟真正乾的是什麼事情。
78年,這兩兄弟被警方通緝後潛逃到了臺灣,因為香江和臺灣並沒有引渡條例,所以通緝令雖然到現在也還沒有撤銷,不過人家依舊活得滋潤,留在香江的正當事業也完全沒受影響。
現在負責《東方日報》的馬彥強就是馬西如的兒子,也是後世女星黎恣的老公。憑著《東方日報》這樣的背景,跟他們搞好關係以後說不定能夠用得上。
新作品在《東方日報》開始連載,在《明報》上同時也開通了專欄,很有噱頭也很奪人眼球,這兩個事情又讓香江沸騰了一把。
不少媒體報道的時候都提到了“明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專欄作家”這樣一句話,而隨著《尋秦記》問世後大受歡迎,張曉夜這個名字也是越來越深入人心。
一個好的平臺能夠對連載作品起到很好的推廣作用,相應的一部優秀的作品也能提高、加深平臺的影響力。
就這個時代的讀者而言,現代人穿越到古代這樣的創意是新穎又讓人無限神往,張曉夜之前問周惠敏的問題,其實很多看了書受到啟發的人都忍不住會去想。
如果自己能夠穿越回到古代的話會是什麼樣?
利用現代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用超前的思想裝了逼之後順帶著還虜獲了美女芳心,每個讀者看到這樣的情節都會忍不住激動,換做是自己的話也行。
張曉夜修整之後,這方面的情節比原作更加突出,出了劇情依舊曲折離奇波瀾壯闊之外,整體上風格輕鬆了不少,同時也加強了後世網文一再強調的一個點,代入感。
紮實的文筆、流暢緊湊的劇情還有滿滿的新鮮感,看著又爽,《尋秦記》的成功也就理所當然。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到現在梁羽生、金庸已經封筆多年,古龍也已經到了末期,武俠小說整體上已經是陷入了創作頹勢,這給了《尋秦記》更大的異軍突起的空間。
雖然目前在各大報紙連載的武俠小說數量並不少,但總體來看都乏善可陳,最受歡迎的也就是《布衣神相》,其作者溫瑞安才剛剛在香江安頓下來。
還有就是這些作品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臺灣人,溫潤安也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才來到香江,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四大名捕》還沒有開始創作。
香江本土的作家數量不僅不多,而且影響力遠遠不如,扛鼎的倪誆寫的並不能算是武俠小說,張曉夜的崛起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換另外一個時期,他可能不會如此順利,如今這一切就可以說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各方人士的反應中,雖然也有批評的聲音,不過總體還是叫好的居多,就連金庸也親自發文表示讚賞,這也讓張曉夜的風頭越發一時無兩。
叫好又叫座,得益的不止是張曉夜自己,《東方日報》銷量原本已經是全港第一,隨著《尋秦記》登載又被拔高了一籌。
稿費到手,雖然距離大富大貴還遠得很,卻也已經不需要再為日常開銷而頭疼,張曉夜和周惠敏買了一堆東西,回去的時候周家空無一人。
周媽媽要工作,周外婆時不時也會出去走走放放風,周惠敏喊了兩聲沒人應,拎起包裹就衝進了房間。
這一趟買了不少新衣服,她這是迫不及待的試穿去了,沒有哪個女孩子會不喜歡新衣服,而這之前因為家庭的關係,她買新衣服的機會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