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大人並不是白白問這個問題的。
當朝局勢誠如狄映所言:女帝雖然識人別具一格、用人大膽明智、放權也不拘泥於形式,但是,也有些偏私太過。
如今的朝堂上,武家人、或武李兩家的後人就佔了幾近過半,剩下的,不是與他們站去一邊的、就是站在中間的。
女帝一直渴望發掘人才,用以去填補因她偏私而產生的缺口。閻大人及幾位一心為國的朝臣們,也在努力尋找和推薦治國之士去幫補這些個缺口。
所以閻大人的心裡很明白:推薦人才,自身以及對方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相當重的。
他對狄映是很欣賞,不但欣賞其人的堅定執律之心,更欣賞其人在當初面對劉溪和曹基等強權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出頭硬碰硬,而是埋伏著時機等來了自己才一舉發作,於是才有了推薦之心。
只是朝堂上,敢直諫撞柱的、並不缺,他也不稀罕那樣的。
他就想弄清楚:狄映的不以卵擊石,到底是“查無實證”的圓滑呢?還是堅持著本心徐徐圖之呢?
人心是最易變的,現在的狄映還很年輕,真正朝上邁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是什麼的時候,到底會怎麼做。
他聽到了狄映的回答。
不,準確地說,他是“看”到了狄映的回答。
狄映提起筆,蘸了黑墨,給畫上新增了些烏雲,不讓豔色顯得刺眼,更讓烏雲間,有金色的陽光努力從厚重的雲層中透出光線。
再以簡約而不簡單的條線,將那些有些漫無邊際的色澤給“約”了起來。顯出了明晰的層次感。
整幅畫的意境就變了。變得“規矩”了許多,那些花花綠綠的顏色,有些成了背景、有些變為了低調、有些轉為了其它物什、有些甚至都不存在了。
樹身沒有動,就讓畫中的格局非常突顯。
只是人物也變了。人物的手裡多了一把傘,畫面上多出了一些風,傘面迎著風向,腳下,原本的花瓣,變成了一片富有勃勃生機的花草。
閻大人嘆了一口氣。
果然是年輕人心性啊,雖然懂得些迂迴婉轉,剛直卻還是過多了一些。
他接過畫筆,提高了一些傘面的傾斜角度,再給傘面上新增了一半陽光、一半陰影。
狄映懂了。
這是閻大人希望他在日後,能在秉持初心的情況下,注意保持策略和態度。
他沉默著,向閻大人鄭重施了一禮。
這是承諾,也是保證。
閻大人滿意地笑了。
笑著問了一句:“河南道的風,最近颳得有些怪異了,都繞過了幷州。你可願去一探究底?”
狄映整冠、正容,上前一步,挺直胸膛,朗聲卻謙遜地回答:“為官之基也,卑職願往!”
“好好好!”
閻大人看著這樣的狄映,胸中忽然也升起了豪氣萬千。一掃些許的暮暮之氣後,再慈藹地道:“此畫送你,願你能真正做到畫中的意境。”
將畫卷起,雙手遞給了狄映。
狄映彎腰接過。
“師生之誼”已成。
而狄映還不知道的是:他是閻大人官職生涯中、最後向朝堂舉薦之人。
等一個月後收到吏部調任他為河南道法曹的時候,同時也收到了閻大人“乞骸骨”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