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約四米,中間兩米空開,邊緣和距離邊緣一米處有著碗口粗的立柱,支撐起來上端的斗拱。
斗拱再往上是房簷,房簷連線著房頂的房梁,房梁末端沒入巖壁中鑿出來的開口。
房梁和巖壁接合的部位存在著一個小的傾斜角,方便下雨天排水。
房頂暫時是空的,陽光毫無遮攔地透射下來。
“房頂也按照老手藝來封頂,用瓦片。”
許樂抱著手臂端詳了一陣子,“就用小青瓦就成,燒起來也方便,現在的爐子就可以完成。
“和燒陶一樣,咱們先準備燒瓦用的泥坯。
“泥坯用砂岩和石灰石打碎了混合起來就可以,粒度越細,燒出來的瓦表面越平整光潔。”
至於弄碎這些石頭,對於許樂而言已經完全不是問題。
用來充當原材料的砂岩和石灰石,在島上更是數不勝數,小院內早有準備。
原材料填入先前用來燒製木炭的時候所製作的石臼當中,反覆研磨,得到石粉和石粒的混合物。
練泥的工藝和燒製陶器的準備工作相同。
加過量的水和稀泥,然後一邊攪拌一邊用木條編織的篩子篩去大一些的石頭顆粒。
留下來的就是非常細膩的泥漿。
沉澱、濾水,得到的就是濃度高一些的泥。
再用石板壓制,進一步讓水分滲出,使其更加結實。
瓦片用到的泥坯品質並沒有陶器的要求那麼高,所以濾泥的這個工藝進度飛起。
在小院的背陰處,很快就堆起來了一堆一堆正在滲水的泥料。
滲水到泥料可以塑形之後,猩猩們兩隻一組,揮動木槌錘打泥坯。
這個木槌用到的是製作懸空二層樓的時候,截斷下來的廢木料。
也算是除了燒火以外,另一種形式上的廢物利用。
不斷的錘擊之下,泥坯當中的氣泡逐漸被排出,同時也進一步精純乾燥。
這樣的泥坯組織均勻,斷面平整甚至發亮,可塑性和緻密度更好。
用來燒製瓦片,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吸水率,讓雨水得以順利排出,而不會堆積或者滲入屋內。
“這麼多泥坯,燒成瓦片,差不多就夠覆蓋咱們的房頂了。”
許樂估計了一下用量,然後取來一段粗樹幹,刨光外表面,同時在外表面留出來凸起的木稜。
固定在燒製陶器的拉坯機上,這就是瓦坯的模具了。
最開始的拉坯機還是人力轉動,現在已經改造成可以經過蒸汽機來驅動的。
轉速穩定,且永續性極佳。
透過更換不同半徑的齒輪,就可以調整轉速。
切下來一小塊泥坯,泥坯厚度大約一厘米左右,寬度和模具的高度相當,長度正好可以將其包裹在內。
先潤溼模具外表面,然後用泥料包裹好,邊緣壓緊粘牢。
許樂去掉多餘的泥料,拉動動力連桿,讓拉坯機低速旋轉起來。
不停拍打泥坯,抹平表面,同時沾水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