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韓成這麼說,朱棣心裡面那叫一個難受。
這簡直比他看話本時,看到精采的地方,卻忽然間發現精彩部分被斷掉,還要更加的難熬。
不過這麼長時間的接觸下來之後,他早就多少有些習慣了二妹夫在一些事情上的操作。
總是喜歡說一半留一半。
等到後面,再給你緩緩的展開。
或許,也有和二妹夫所說的,他在後世是寫話本的有很大的關係。
就跟那說書先生一樣,說書先生為了吸引著人,不讓聽眾離去,往往都會在重要的時刻裡,來個欲聽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二妹現在說事情習慣性這麼做,職業病了屬於是。
“大禮儀之爭,並沒有因為楊廷和的退走,就徹底的結束。
那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
但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楊廷和被小皇帝給擺了這麼大的一道後,心中異常不服。
他楊廷和,還沒吃過這麼大的虧!
所以在楊廷和離去之後,很快便有楊廷和的門生故吏,門下走狗,接著和嘉靖皇帝對著幹。
再次掀起大禮儀之爭。
在這件事情上,非要分出個高下來。
禮部尚書汪俊,醞釀再一起集體諫諍。
適逢主事侯廷訓據宗法,作《大禮辨》。
吏部尚書喬宇等人,遂據此率群臣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
明確反對嘉靖,以興獻王為皇考。
嘉靖皇帝不悅,他的應對辦法也簡單,那就是下令,讓更多的官員參與進議論中來。
不能只讓這些人說話。
但是結果,卻有些出人預料。
給事中張翀等三十二人,御史鄭本公等三十一人。
以及鄒守益等也都抗章力論。
狀元唐皋也上疏說:“陛下宜考所後以別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表面上是在調停,實際上傾向於反對。
因為鄒守益是王陽明的大弟子,唐皋是前朝狀元,在朝中都屬於影響較大的文臣。
這次的事兒,對於嘉靖皇帝來說,也是一個不算太小的打擊。
畢竟他覺得,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他在文官之中,是有一些勢力的。
可哪能想到,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還是會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嘉靖因此惱羞成怒。
此次進言之人,均被斥責、罰俸甚至罷黜!
最後,汪俊等只好妥協:表示讓興獻帝、興國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嘉靖三年,三月,嘉靖皇帝無奈之下,只能是勉強同意,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