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鄉村有打穀場,而漁村則有曬場,俗語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這不應該單單是形容人的懶惰,曬網對於漁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活計。
曬場兩大功能,一是曬網,二是曬漁獲,魚乾魚片和各種幹海藻,都是掛在這裡曬好的。
王家漁村的曬場佔了村子小一半的面積,村後是偌大的曬場,簡單來說一片平整寬闊的泥土地,擺放著很多光滑的木架子,用來晾曬漁網和漁獲。
走到曬場邊上的時候,王博一眼就看到了他父親。
博爹是個五十多歲的老漁夫,常年的風吹浪打讓他的面板變得又黑又粗糙,頭髮花白、後背傴僂,看起來得有六十歲了。
不過,海上生活錘鍊了男人的體魄,博爹看起來年老,實際上很強壯,王博以前就很羨慕父親那一身結實的肌肉疙瘩。
此時老人在和幾個老朋友一邊整理漁網一邊聊天,有人先看到了王博,下意識的揉了揉眼,問道:“哎,二哥,那是不是小博啊?”
博爹頭也沒回,他一邊快速將糾結在一起的漁網開啟一邊說道:“小博還在紐西蘭呢,他昨兒個才打電話……”
“真是小博啊。”其他兩人也說道。
聽朋友都這麼說,博爹趕緊回頭,看到笑嘻嘻的王博後他也是滿臉驚喜,一下子站起來吼道:“兒子,你怎麼突然回來了?”
“昨天上了飛機,一天時間還飛不回來嗎?科技改變生活啊老爸!”王博笑著說道,上來和村裡的長輩挨個打招呼。
他下手準備收拾漁網,村子裡的四叔說道:“還在這裡忙活啥?兒子回來過年,趕緊回去準備好飯好菜!”
看到兒子,博爹是最高興的一個,他哈哈笑道:“對頭,漁網收拾的差不多了,老四你幫我再弄弄,我帶我兒子先回去,後面叫上你和你哥一起來我家喝酒!”
王博補充道:“我從紐西蘭帶了不少吃的喝的回來,四叔你們都過來吧,嚐嚐外國的海鮮,比較一下是不是和咱們這裡的一個味!”
幾個人滿口答應下來,父子兩人歡歡喜喜的回家。
晚飯,母親確實給他準備了煎小鹹魚配苞米餅子,再加上一鍋熱氣騰騰的小雜魚,地道的漁家晚餐出來了。
王博還蒸了龍蝦和帝王蟹,他想多做兩道菜,但父母不允許,說這些留著過年吃。
回家後父親看到他帶的這些東西后責備了好幾句,即使打了一輩子魚他也被王博帶回來的這些海鮮震住了,跟小鍋蓋似的帝王蟹是他未曾見過更別說吃過的了。
冬季天色早早就黑了下來,一家三口圍在火爐旁,爐子上擱了一口鐵鍋,裡面燉著巴掌長短的小黃花魚、小偏口魚、小鯧魚,最長的是小鮁魚,僅比筷子長一點。
鐵鍋四周糊著金黃色的玉米餅子,餅子底下抹了花生油,因此隨著餅子蒸熟,油香味也出來了。
魚湯逐漸升溫沸騰,裡面的小雜魚咕嚕咕嚕的翻滾了起來,鮮美的魚香味逐漸壓住了油香味和玉米餅香味。
王博先給父母舀了一碗魚湯,老爹抽著煙將碗推到他跟前,說道:“我和你媽吃夠這玩意兒了,你吃,你自己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