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薨於還軍途中,軍至陰山,會雨三日。雲中、定襄、雁門三郡軍民致以哀禮,夾道而泣。
當霍峻薨於途中的訊息傳至長安,更是引起了朝野波瀾。
宮內,劉禪與諸葛亮正討論著河套復郡事宜。
諸葛亮輕撫羽扇,指點說道:“陛下,朔方諸郡雖復,但治之恐不如容易。宜當行覆上郡之策,遷原百姓歸郡,並遷軍戶並治。漢人居城,各部胡人歸由道治。”
劉禪起身踱步,嘆息說道:“中漢末年亂政,致使朔方崩壞,胡人南下入侵。魏雖統治中國,但卻未復朔方各郡。若非我朝出世,相國英武神機,又豈能掃除大漠?”
漢朝軍政雖不由劉禪負責,但他身為皇帝卻有了解。
南漢開國至今,百廢待興,人口之匱乏,關西胡化之重,讓他難以想象。
為了驅逐漠南鮮卑,大漢更是積攢下來全部積蓄去打鮮卑。幸虧這場戰役在霍峻指揮下打贏,若是打輸了,漢胡之間的衝突將會更加劇烈。
見劉禪如此為國憂慮,諸葛亮心中慶幸,說道:“大亂之後,需大治。今胡寇、賊人蕩平,天下平靜無兵事,則百姓可安,蒼生可得休養。”
在君臣談話間,侍從腳步匆忙入堂。
不待劉禪發怒,便見侍從悲切喊道:“陛下,相國會陰山二百里而薨,今已入邊塞。”
“相國薨?”
劉禪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腳步頓時踉蹌了下。
“你說仲父死了?”
侍從跪在地上,悲聲說道:“相國中流矢而病,不得醫而薨。”
得到確認,劉禪彷彿被抽空了什麼,人不禁直接坐到階上,心中五味雜陳。
霍峻在世雖為權臣,但其之行為大都為了天下出發。劉禪在於羽翼之下,得以安然成長,並逐漸成為大漢天子。
在天下太平之後,霍峻更是主動淡出朝野。劉禪為此感激不已。他深知無霍峻,則無天下,更無漢室之復興。
今霍峻去世,對懂得感恩的劉禪來說,真就失去了人生中的重要事物。這種類似的感覺,還需追溯到劉備去世時,他為此而悲傷。
當然霍峻不能與劉備相比,僅能說這種悲傷的感覺相仿。
但在悲傷之下,劉禪心間卻感輕鬆不少。
霍峻名為輔弼,實為開創的臣子,軍中上下盡數為其黨羽,劉禪不可能感受不到壓力。
天子雖為天子,但遇到霍峻依舊要矮一頭。僅是有諸葛亮的庇護,以及霍峻行為的剋制,劉禪才得以天子見人。
在劉禪坐在階上,為霍峻病逝而悲傷時。諸葛亮已是眼睛含淚,抬手擦拭眼角。
“仲邈天縱奇才,今時薨于軍,斷天下之羽翼。”
諸葛亮雖知遇劉備得以施展才略,而霍峻卻為他的知音。霍峻不僅懂他善兵略,更能與他協力同行。
在霍峻主政時,面對自己建議,常能謙虛納諫。為了天下,更是分兵與他北伐。
今霍峻去世,猶如主樑斷裂,讓諸葛亮哀嘆不已!
因經歷的生死太多,諸葛亮反而快速調整心情。
“陛下,今下當務之急,需追封相國,擇禮下葬。”諸葛亮說道。
劉禪從階上爬起,幽嘆說道:“相國於天下有功,今功盛而薨,朕需為其扶棺。”
“其安葬之禮,效霍光故事如何?”